【大腸癌/癌癥/致癌食物】“食肉獸”注意!一名35歲男子確診大腸癌3期并擴散至肝臟,醫生指出,該男子常吃2種肉,引發癌癥。有研究發現,這類肉如果每日吃2片,會大大增加患癌風險。
大腸癌|常吃2種肉患大腸癌3期兼擴散
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在其Facebook專頁分享病例指,該名35歲男子罹患大腸癌3期,手術后癌細胞仍擴散至肝臟。本來無肉不歡的男子,確診患癌后開始茹素,并向劉博仁醫生諮詢應如何攝取營養抗癌。到底吃哪種肉,致癌風險較高?
吃什么肉容易致癌?恐引發5大癌癥?
該男子表示,自己最愛吃牛扒、牛肉麵、煙肉、香腸等紅肉和加工肉,醫生指,這種飲食喜好很可能是他罹癌的關鍵因素。劉博仁醫生解釋如下:
世界衛生組織于2015年已將加工肉(煙肉、香腸、臘肉、熱狗腸、火腿等)列為一級致癌物,即有證據確定對人體顯著致癌。至于未加工紅肉,例如牛肉、豬肉、羊肉、馬肉等,則被列為2A級可能致癌物,即是對動物確定具有致癌性,但對人類很可能有致癌性。
另外一些流行病學調查,則認為紅肉與大腸直腸癌、前列腺癌、胰臟癌、胃癌及乳癌有關。
劉博仁醫生指,紅肉中的血紅素、亞硝胺、多環芳香烴、異環胺等,均與引發腫瘤有關的物質。其中,血紅素的鐵因為會產生較高的自由基反應,可能導致細胞癌變。另外,紅肉含有大量油脂,會刺激消化脂肪的膽酸分泌,并被腸道壞菌轉變成致癌的次級膽酸,這也是紅肉可能致癌的原因之一。
大腸癌|每日吃2片火腿 患癌風險高18%
紅肉可能致癌,所以不應吃動物性蛋白質嗎?劉博仁醫生表示,當總蛋白質量攝取不足時,就不要太強調區分動物性或植物性蛋白,避免身體眾多功能無法維持。但當總蛋白質攝取量無虞的時候,就應注意動物性蛋白及植物性蛋白的選擇。他建議加工肉能少吃就少吃,而紅肉則每星期不要吃超過500g,每天不超過1個手掌大小的份量。
吃多少紅肉/加工肉易致癌?
世衞轄下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警告如下:
每天食用50g加工肉類,患大腸癌的風險將增加18%,且吃得越多,風險越大。
50g加工肉類的份量,大約相當于1.5條香腸、2片煙肉、2片火腿或3塊午餐肉。
大腸癌飲食|化療期間應吃紅肉補充體力嗎?
至于癌癥患者,醫生及營養師一般建議在接受化放療時,應大量吃紅肉來補血及補充體力。尤其是牛肉,因為富含蛋白質、鐵、鋅、鎂、維他命B6和B12,飽和脂肪含量高,看似與流行病調查結果相違背。對此,劉博仁醫生建議癌癥患者補充動物性蛋白質時,應以雞蛋及白肉為優先,包括去皮雞肉、中小型深海魚、蝦肉等,加上充足的豆類穀類植物蛋白。
劉博仁醫生將紅肉視為“必要之惡”:如果血紅素及白血球仍然維持得不錯,就不必吃紅肉了。除非化療結束后,血紅素降到10以下,或是白血球降到3000以下,才建議吃一些紅肉補充。
另外,劉博仁醫生亦提醒,每日一定要吃至少5份蔬菜,以及最多2份水果。蔬果因富含可溶性及非可溶性纖維,可以增加糞便體積,促進腸道蠕動,減少紅肉裡的致癌物質與大腸黏膜接觸的時間,更可增加腸內益菌,有助代謝致癌物質。
大腸癌癥狀|12征兆最常見 常便秘腹瀉要小心
根據香港癌癥網上資源中心資料,早期的大腸癌或全無癥狀,有一些較常見的征狀與排便習慣改變有關。
大腸癌癥狀 與排便有關
持續便秘或腹瀉
大便后仍有便意
大便帶血、呈黑色、帶黏液或直腸出血
糞便呈幼條狀
大腸癌 其他癥狀
無故體重下降、下腹不適(腹部發脹、腸絞痛)、手腳冰冷、疲倦、心跳加速、氣喘、面色蒼白、頭暈等
大腸癌成因|5類人易患大腸癌 小心瘜肉癌變
癌癥網上資源中心又提醒,實踐健康的生活模式及定期篩查,有助預防與提早發現大腸癌。以下5類人有較高風險罹患大腸癌。
不健康的生活習慣:飲食中的纖維含量不足、進食大量紅肉和加工肉食、缺乏體能活動、肥胖、飲酒和吸煙
帶有遺傳性的腸病,例如“家族性大腸腺瘜肉病”或“連氏綜合癥”
大腸長期發炎,例如“潰瘍性結腸炎”
過往有大腸瘜肉
有大腸癌家族史,尤其是直系親屬(即父母、兄弟姊妹或子女)
資料來源:劉博仁營養功能醫學專家、癌癥網上資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