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oo0oo"></li>
  • <li id="oo0oo"></li>
  • <li id="oo0oo"><tt id="oo0oo"></tt></li>
    <li id="oo0oo"></li>
  • 北上南下人流逆差近三倍,港零售餐飲靜待破地獄時

    發布時間:2024-12-19 10:00

    新冠疫情后第二年,香港續深化與大灣區互聯互通,港人北上消費熱未減、輸入人才計劃超額完成、內地企業通過香港走向國際均體現兩地協同發展,共鳴共振,適逢《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5周年,本報將以系列報道,從消費、人口、貨物、資金及數據的流動,探討香港在融合下的變化。自全面通關以來,港人北上消費的人次,明顯多于內地旅客來港消費。香港消費市道經歷巨變,零售及餐飲爆發結業潮。與此同時,大批內地人氣品牌南下開店,有的大肆擴張,亦有敗走退場。有經濟學者指,內地品牌為香港帶來競爭,惟經濟低迷下,市民消費信心不足,冀明年經濟回穩,配合政府提振措施,市道可逐步回復。

    MAZ02P01191224 copy

    自全面通關以來,每逢周末及節慶,香港各個口岸總擠滿人群,港車北上的落實、蓮塘/香園圍口岸的開通,加上越趨便利的跨境電子支付及銀行服務,進一步完善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讓香港市民更容易到大灣區消費,亦方便大灣區居民訪港。訪港旅客消費模式變化、港人北上消費成風,徹底改變本地消費市場。

    翻查2023年至今年10月的香港居民北上、內地居民南下的出入境數字,只見兩者差距越來越大。2023年疫后復甦,經陸路管制站出境的香港居民,由6月的499萬人次,逐步上升至11月643.9萬,分別比內地入境旅客多313.2萬及427.9萬。今年相關差距持續擴大,6月779萬港人北上,南下內地訪客為201.6萬,相差577.7萬人。涵蓋黃金周在內的10月出入境數字,南下訪客上升至270萬人,但港人北上情況亦增加,達802萬人,相差532萬人次。

    若按兩者消費能力比對,據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市分行統計,去年港人在深圳的非現金消費總額達逾86億人民幣,總消費宗數逾3500萬,同比分別增長約70.5%及220.5%,反映北上的港人具有一定消費力。深圳統計局今年1月發表數據,當地在全國整體物價下跌的情況下,仍按年上升0.8%,其中消費品零售總額錄得1.05萬億元人民幣,按年增7.8%,“港人北上”被視為箇中重要原因。

    港人消費力強 帶升深圳物價

    比對今年上半年,內地旅客在港人均消費2962元,較疫情前(2018年)下跌30%,呈現“消費降級”。在此消卻未彼長下,內地旅客并未填補北上港人的缺口,令香港零售及飲食業雪上加霜。

    香港今年下半年結業潮依舊,包括連鎖食店、超市、電影院及各區街城小店等近40個品牌相繼離場,反映市道仍然低迷。至今年第3季,香港4大核心購物區鋪位空置率達11.7%,約874間,創3年半新高,當中旺角占最多的309間。各界普遍認為結業潮主因是港人北上消費,數據亦顯示去年有逾6040萬人次港人經陸路口岸“北上”,同期經海陸空管制站訪港的內地旅客僅2676萬人次;今年首10個月,經各管制站訪港的內地旅客增至2838萬人次,已超越去年全年,加上本月初重推深圳“一簽多行”,每日訪港旅客較上月增加7%至8%,周末更多30%,預期可收窄兩者差距。

    恒生大學商學院創業管理理學碩士課程主任鄺家麒指,未來若能留住這批港人在港消費,提高他們的消費信心,絕對有利香港市道復甦。然而市面吉鋪連連,經濟低迷氣氛濃烈,他指  實令普羅市民日常消費更見審慎,而網上串流平臺大熱,市民習慣在家“煲劇”,在量入為出原則下,物價較低,又提供性價比較高的飲食購物體驗的深圳,成了不少港人假日的度假首選。

    城市智庫研究員潘俊恩亦指,不少抗壓力弱的中小企,于租金高、價格高及成本高的“三高”夾攻下結業,當中不乏地道特色食店,值得憂慮。對近年香港力推數字人民幣,他指支付方式大躍進確實方便交易,但更重要是市民的消費意欲。他續稱,圣誕臨近,深圳有商場推出標榜噴灑人造雪特效的冰雪展作招徠,相比香港商場近年的圣誕布置漸見失色,完全被比下去。

    “探路式”經營北店占70%

    灣區聯通消費流動,不止體現在港人北上現象,值得留意的是,同樣見諸在疫后出現的“北店南下”現象。根據本報整理,由去年1月至上月,至少有63個內地人氣品牌來港開設179店,平均每月開7新店,成為低迷市道下的奇景。63個品牌中,有15個品牌是茶飲、3個咖啡品牌、1個酒館品牌,食肆品牌達37個,當中近20個為中菜,另有7個品牌為服飾、美容和雜貨。

    截至上月,63個品牌中,除4個已鎩羽而歸,其余29個品牌(46%)在港擁有1間分店,15個品牌(23.8%)有2至3間分店,4個品牌(6.3%)有4至5間分店,6個品牌(9.5%)有6至9間分店,另有5個品牌(7.9%)在港開設了10間分店或以上。當中64店(35.8%)在4大核心區,另115店(64.2%)在非核心區,熱門地點為沙田和荃灣,另有部分品牌在啟德開店。

    對內地品牌紛紛南下,鄺家麒指,能為消費者提供多一個選擇,同時支撐了香港物業市道,反映內地企業視香港為拓展業務的據點,來港觀摩及吸收經驗,以備日后拓展至外地。智庫共同創辦人及經濟研究總監徐家健說,開3間分店以下的“探路式”經營手法占近70%,顯示并非所有內地品牌均進取。他指,品牌來港恐不易立足,牽涉高昂成本,開店未必有實利,宣傳的象征意義更大,但從民生角度,則有助基層市民保住飯碗。

    地道小店受沖擊 買少見少

    回顧千禧年代,內地飲食品牌如“全聚德”、“譚魚頭”等均曾攻港,惟最終全軍覆沒,鄺家麒指,內地不同省市菜式較濃味多油,港人則好清淡,在新鮮感過后若仍維持“人龍店”才見真章。

    展望來年,徐家健指,“北店南下”長遠有正面作用,能刺激香港相關業界進步。不過,他說,須留意候任美國總統特朗普上任后的國際政經發展,若再有增加關稅措施,內地恐再貶值人民幣回應,憂加劇港人北上消費潮。潘俊恩也說,已有不少地道特色小店受到沖擊結業,特色買少見少,令人憂慮。

    鄺家麒則指,翠華重新于中環開店,反映市場愿意重投資金,加上港府先后推出盛事經濟等多項提振措施,相信明年下半年整體經濟可望向好,冀市面回復樂觀消費氣氛,“經濟復甦不會一夜發生,需要經歷過程,呼吁市民保持耐心?!?/p>

    內地客疫后消費大降級 珠寶業迎合年輕人推中價首飾

    昔日大手筆的內地豪客于疫后出現“消費大降級”,珠寶首飾業指,會推出中價產品,迎合年輕旅客群。

    今年上半年內地旅客占訪港旅客總數76%,貼近2018年的78%,惟人均消費下跌近30%。旅游業指,與訪港內地旅客不乏“窮游特種兵”有關,首當其沖受影響是珠寶名表等奢侈品,而10月零售業銷貨額約329億元,當中珠寶首飾及鐘表的銷貨價值下跌11%,正反映現況。

    九龍珠石玉器金銀首飾業商會監事長劉克斌指,現時訪港多是華南地區年輕旅客,偏重觀光、“打卡”、吃和玩,不傾向購買高消費品。他說,原有高端客亦面對內地補貼車換車等刺激消費措施,減低外游購買奢侈品的意欲。本月起內地放寬深圳一簽多行,他期望帶來刺激作用,并建議內地繼7月提高居民赴港澳購物免稅額至1.2萬元后,未來再作放寬,同時業界亦會推出針對年輕客群的中價珠寶金飾“吸客”。

    業界吁再放寬購物免稅額

    高端飲食市道方面,城市智庫研究員潘俊恩指,餐飲業更需要創新及提升服務,建議加強地道文化,融合餐飲的另類體驗。

    港式食店“北上”試業 東門開5000呎旗艦店

    當內地品牌輪流攻港,亦有港式食店“北上”開業,包括主打云吞面等港式食品的深仔記。

    售價較便宜 內地客占7成

    開業42年的深仔記是老牌庶民食店,今年10月于深圳東門開設5000呎旗艦店,負責人李文達指,云吞面、牛腩、自制面包及港式小炒,對內地人極有吸引力,去年疫后重啟“北上”計劃。深圳店售價較便宜,以符合內地消費水平,現時內地客占70%,北上港人會光顧午餐或下午茶,晚市以內地人為主。內地營銷重優惠折扣,他稱仍在學習適應,慶幸略有微利,現時集中做好香港6間分店及網店生意,暫無其他擴展計劃。

    除深仔記,2021年連鎖食店“譚仔云南米線”亦于深圳開店,城市大學市場營銷學系高級特任講師譚桂常指,港式食品對內地人有吸引力,北上拓展反映市場有需求,租金及工資便宜是利好因素,惟內地飲食業競爭異常激烈,港店要存活須加把勁。

    以上內容歸星島新聞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引用。

    熱門文章
    久久五月综合婷婷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