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oo0oo"></li>
  • <li id="oo0oo"></li>
  • <li id="oo0oo"><tt id="oo0oo"></tt></li>
    <li id="oo0oo"></li>
  • 冬至是最佳進補時機,暖身/補腰/補腎/補氣血,中醫推介12款湯水食物

    發布時間:2024-12-21 14:34

    2024年12月21日(六)是二十四節氣的“冬至”。 注冊中醫師鄭壹尹接受《星島》訪問,講解冬至養生重點與宜忌,并推介8種補氣血、補腰腎的食物,以及4款適合“做冬”的湯水,在臨近冬季的盡頭好好保健,潤燥驅寒。

    1

    為何叫“冬至”?有何氣候特征?

    注冊中醫師鄭壹尹指,冬至的“至”,并非冬天將至的意思,而是指“至此而已”。 古人認為過了此日,陰氣下藏,陽氣上升,日照時間開始由最短逐漸增長,代表陰氣達到頂峰,即將減弱; 陽氣也停止了銷蝕,即將回升,所以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萬象更新之意。 “冬至”作為陰陽交接點,晝短夜長是其重要特征,所以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定的節氣。

    本港天文臺預測,冬至節氣(12月21日)當日氣溫介乎12至21°C,天晴。 早上寒冷。 日間非常干燥。 季候風補充會在下周初至中期持續影響廣東,沿岸早晚天氣仍然清涼。

    冬至養生 | 天氣寒冷要保護血管脾胃

    鄭壹尹醫師提醒,冬至為極陰之至,日照時間短,日夜溫差大,天氣寒冷而容易出現陽氣不足的癥狀,心脾兩臟亦最易受影響。

    陽氣不足:如畏寒、手腳冰冷、疲倦和消化不良等不適。

    心臟病和高血壓:患者要特別提高警覺,因為寒冷會使血管收縮,增加病發和中風的風險; 而且冬季室內外溫差大,容易見血壓急劇波動。

    脾胃問題: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寓意團團圓圓。 不過湯圓的主要成分是糯米和十分香甜的餡料,要注意適度進食,過食會影響脾胃運化,而出現積滯表現,如胃脹、腹脹、曖氣、大便酸臭等癥狀。

    冬至飲食 | 宜吃什么食物養生進補?

    鄭壹尹醫師推介8種性平、性溫的食物,適合在冬至時節食用,有助補氣血,健脾護胃,強腰補腎:

    1. 烏雞

    性味:性平味甘

    功效:健脾溫中補腎

    2. 羊肉

    性味:性溫熱、味甘

    功效:溫中暖腎,益氣補血

    3. 黑芝麻

    性味:性平味甘

    功效:補肝腎,益精血

    4. 黑木耳

    性味:性平味甘

    功效:潤肺益胃,益氣補血

    5. 黑豆

    性味:性平味甘

    功效:補虛養血烏發

    6. 冬菇

    性味:性味甘平

    功效:健脾和胃,補氣益腎

    7. 核桃

    性味:性溫味甘

    功效:補腎強腰,潤腸通便

    8. 栗子

    性味:性溫味甘平

    功效:健脾養胃,補腎強筋

    冬至湯水 | 推介4款進補湯水 驅寒/滋陰/補肺

    “做冬”適合煲甚么湯? 鄭壹尹醫師推介4款適合冬至的補身湯水食譜,具有潤燥、驅寒、滋陰、補肺等功效。

    冬至湯水 | 1. 當歸羊肉豆腐湯

    材料:

    羊肉400g、豆腐200g、當歸5g、姜5片、米酒100cc、水及鹽適量

    做法:

    羊肉洗凈切塊,汆水后撈出瀝干; 生姜洗凈切5片; 豆腐洗凈切塊。

    將羊肉、豆腐、當歸、姜片放入鍋中,加入水及100cc米酒。

    大火煮沸后改小火燉至羊肉熟爛,最后加少量鹽調味即可。

    功效:

    溫中補虛,潤燥散寒

    食用宜忌:

    羊肉不宜與茶、南瓜、醋同食; 高血壓患者、大便容易燥結者要少吃。

    冬至湯水 | 2. 人參烏雞湯

    材料:

    烏雞1只、人參15g、杞子15g、紅棗10g、姜片10g、香菇2朵、1大匙米酒、水

    做法:

    烏骨雞洗凈,去除內臟及汆水。

    其余材料用清水清洗,香菇洗凈后泡至軟身,切粒; 姜切片備用。

    將烏骨雞、人參、杞子、紅棗、浸泡香菇的水、香菇和姜片放入鍋內,加入水淹過烏骨雞,再加1大匙米酒文火烹煮1小時。

    最后加入鹽調味即可。

    功效:

    補益氣血,滋陰祛寒

    食用宜忌:

    高血壓及高膽固醇患者在飲湯前應先撇去浮油; 腎病患者最多2周飲用1次。

    冬至湯水 | 3. 粟米栗子素湯

    材料:

    粟米2條、栗子半斤、淮山1兩、白蘿卜1個、水

    做法:

    粟米洗凈切段; 栗子用沸水煮2分鐘后趁熱去皮; 淮山洗干凈浸泡半小時; 白蘿卜洗凈切件。

    將以上材料加入清水大火煲滾轉慢火煲1.5小時,加鹽調味即可。

    功效:

    健脾補肺益腎

    食用宜忌:

    冬至聚餐后容易出現食積,此湯水有助消化和去除體內積熱,適合大多數體質; 另外蘿卜化氣,不要跟參類同食。

    冬至湯水 | 4. 海參杜仲豬肉湯

    材料:

    海參1條、杜仲20g、核桃30g、杏仁10g、瘦肉半斤、紅蘿卜1條、水

    做法:

    海參和瘦肉洗凈,汆水; 其余材料洗凈后清水浸泡15分鐘; 紅蘿卜切塊。

    鍋內放入清水,大火煮沸后放入以上材料,轉文火煲45分鐘。

    最后加入少量鹽調味即可。

    功效:

    滋陰補腎潤肺

    食用宜忌:

    高尿酸患者及痰濕體質人士不可多飲; 而且不宜與醋搭配。

    冬至飲食 | 3類食物不宜多吃 臘味也傷身?

    鄭壹尹醫師提醒,冬至時節應避免吃太多生冷或辛辣燥熱食物,加重不適癥狀; 在冬天餐桌常見的臘肉原來也不宜多吃:

    1. 生冷食物

    原因:屬陰,會損傷脾胃影響脾陽,容易腹痛腹瀉

    魚生:性寒味甘

    雪糕:性寒味甘

    凍牛奶:性寒味甘

    2. 辛辣燥熱食物

    原因:容易造成口鼻干燥、消化不良、便秘

    酒精:性溫,味辛而苦甘

    辣椒:性熱,味辛

    花椒:性溫,味辛

    小茴香:性溫,味辛

    3. 腌制臘肉

    原因:冬季為腎經旺盛之時,腎主咸,多食用咸味食品會使腎水過旺。

    腌制臘肉:性咸,味甘平

    做冬吃盆菜4大重點 防身體不適

    不少香港人“做冬”也會吃盆菜,鄭壹尹醫師指出,吃盆菜時應注意4大要點,以免引起身體不適:

    配搭主食可選用糙米代替白米,并盡量選擇下午時段食用。

    避免用汁撈飯,或只吃肉不吃菜,過分飽滯會影響脾胃功能。

    多吃上層食物,少吃中下層醬汁較多的部分。

    小朋友、長者及脾胃虛弱者可每樣少量品嘗,其中海鮮類、肥肉等要注意食量。

    冬至養生 | 驅寒養腎5大重點 最佳進補時機

    除了注意上述飲食要點,冬至時節還有哪些應做及避免做的行為? 如何穿衣最適合? 鄭壹尹醫師列出以下5大養生重點:

    1. 避寒就溫

    氣溫下降,要及時增添衣服,保暖首重頭和腳。 日常宜選保暖性能好而又柔軟寬松的衣服,最好必備襪子和圍巾。 冬至日夜溫差大,可參考洋蔥式穿衣,而且衣物不宜過緊。

    長者和體弱者要特別注意,容易出現體溫偏低,除了增添衣服,居室應加強防寒保暖措施。

    晚飯后1小時可用大約40度溫水浸腳30分鐘,水量高于小腿肚,可有效改善血液循環。

    2. 早睡晚起

    冬至日照時間短,加上氣溫寒冷,人體需要消耗更多能量維持體溫,因此應該適當增加睡眠時間,因此晚上9時后不宜外出和避免熬夜,晚上較早時間入睡,早上不要過早外出活動,儲存能量,以防損傷陽氣。

    3. 固本培元

    身體的陽氣于冬天處于收藏狀態,補養腎精腎氣至關重要。 平日可作輕度運動、保持良好心境、睡前熱水泡腳,都利于陽氣收藏。 但切忌避免大量出汗,使陽氣外耗。

    冬至當天是陰消陽長的關鍵日,節氣變化之日應保持心情平和,切忌動怒。

    4. 天灸療法

    冬至是“三九天”的第1天,“三九天”寒冷陰盛,這時期進行天灸敷藥療法有利于養生保健,增強抵抗力,對一些慢性虛寒性疾病,例如鼻敏感、哮喘、腸胃功能失調等更有一定治療效果,能夠改善病情,減少發作。

    體弱者或慢性病患者可天灸,主針對陽虛體質的患者,能夠改善病情,增強抵抗力,減少發作; 不過感冒或發燒、孕婦、皮膚嚴重過敏的人士則不適合天灸。

    5. 適時進補

    所謂“三九補一冬”,冬至是最佳的進補時令,可適當食用羊肉、牛肉、海參、鮑魚等補益食品,但必須注意不宜過量,否則容易出現內熱或者腸胃積滯。 進補亦需視乎體質,以免適得其反。

    以上內容歸星島新聞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引用。

    熱門文章
    久久五月综合婷婷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