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oo0oo"></li>
  • <li id="oo0oo"></li>
  • <li id="oo0oo"><tt id="oo0oo"></tt></li>
    <li id="oo0oo"></li>
  • 港超前完成引入目標,產業仍單一難找工,人才來了要切法留下來

    發布時間:2024-12-23 08:39

    灣區聯通促進兩地人口流動,港府自2022年底推出多項人才入境計劃,填補人力空缺,收到近42萬份申請,約17.5萬人已抵港,提早超額完成3年引入10.5萬名人才的目標。來港人才中80%是華裔,以從事金融及創科工作為主,其中高學歷的“高才通”人才更是超級精英,多數舉家來港居住,刺激本地租務市場,令租金于疲弱樓市下連升2年。灣區流動必將持續,來港人才料有增無減,學者及團體指香港產業仍然單一,創設更多產業,為不同人才提供就業機會,將是香港未來的重要課題。

    MAZ02P01231224 copy

    ▲港府近年推出多項人才入境計劃,包括招攬高學歷精英的高才通計劃。

    《星島》綜合入境處及立法會文件資料,發現近年多項人才計劃數據,當中來自內地的人才比例甚高。以去年為例,排除不供內地人才申請的“一般就業政策”及“輸入中國籍香港永久性居民第二代”,其余4大計劃,包括“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 (高才通)”、“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優才)”、“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IANG)及“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合共批準8.89萬宗申請,當中95%(約8.46萬宗)屬內地申請者,其中高才通占超過一半(約4.7萬宗),其次為IANG(約2.47萬宗)。若加上只供內地人才申請的“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去年獲批各人才簽證的內地人達10.4萬(見表一)。

    A12aa copy

    ▲“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于2022年12月28日推出。

    “高才通”占批人數最多

    今年截至10月,獲得批準的內地申請達約8.34萬宗,占比最多的仍是高才通(約32.6萬宗),其次為“輸入內地人才計劃”的2.13萬宗,該數字已超越往年數字;IANG的內地獲批宗數有逾2萬。

    5項計劃中,有4項公布申請者的行業或界別,從去年至今年9月,首3位依次是“金融及會計服務”(18.9%)、“信息科技及電訊、創新科技”(18.8%)及“商業和貿易”(14.8%),當中高才通及優才計劃下,合共近1.8萬人從事“金融及會計服務”,反映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對吸納金融及商業人才深具吸引力。

    “十四五”規劃下,香港銳意發展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近年港府除透過“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延攬各國科技專才,值得留意是高才通計劃下,約1.6萬人從事“創新及科技”及“信息及通訊科技服務”工作,顯示內地創科人才愿意投身香港相關產業。

    人才抵港,同行的還有配偶和子女,去年5項與內地申請者有關的計劃中,已抵港的受養人數量達7.23萬人(見表二),其中以高才通的3.59萬人為最多;今年1至10月,高才通抵港受養人已超去年,達至4.19萬人。

    A12a copy

    ▲資料來源:立法會文件

    人才及其家庭有龐大的住屋需求,初來報到,傾向以租代買。中原地產亞太區副主席兼住宅部總裁陳永杰指,各項人才計劃刺激租務市場,過去2年租金錄得逾10%升幅,租盤消耗量創近10年新高,惟同期樓市下跌,若非人才租樓熱“托住”市道,今年樓價指數恐不止下跌6%。

    陳續稱,屬高學歷的高才通人士多數舉家來港,屬意靠近九龍站及奧運站的中產屋苑3房戶租盤,并能負擔3萬至5萬元租金。另外近年多了內地生來港就讀,亦帶動靠近大學區的寶翠園及港島西南區屋苑租務市場。

    增學額打造“留學香港”品牌

    另一邊廂,《施政報告》提出打造“留學香港”品牌,本學年起8間資助大學非本地生名額由20%放寬至40%,取錄非本地生逾1.7萬人,當中73%來自內地和澳門等,有院校更設“普通話專班”。學友社學生輔導顧問吳寶城指,現時香港有5家大學躋身世界百大,香港大學與世界接軌及國際化,正是內地生慕名報讀主因。他指,內地生入讀,并未影響本地生學額,惟長遠憂分薄宿舍等教學資源。

    身兼高才通人才服務協會會長的立法會議員尚海龍指,有子女的“高才”找工作及創業的動力較大,亦非常關注子女學業前景,現時約一半“高才”家長為子女報讀官津學校、逾30%選直資學校,其余則報讀國際學?;蛩叫?。有“高才”家長稱,今年直資學額難求,他指為讓高才安心留港,建議當局增加學額,并考慮集合多間高質素學校變成辦學團體,望能短期內增加學額。

    部分人才來而不居、居而不留,尚海龍估計,約占抵港人才的20%,即約3.5萬人,不排除有內地人抱羊群心態申請,惟獲批來港卻發現不易找工作,亦不適應香港生活而打退堂鼓。

    促擴專業資格相互承認范圍

    香港人力資源管理學會會長孔于人指,香港勞動人口在2019年至2022年間持續下跌,惟去年勞動力增加4萬人,其中一半來自35至44歲年齡群,反映各項“搶人才”措施收效?,F時建筑師、結構工程師及律師,可通過《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兩地資格互認或考試獲取內地專業資格。他指,為解決人才空缺,促政府擴大專業資格的相互承認范圍至科技專業人士,同時亦能促進灣區人才流動。

    不過,卓越人力資源管理顧問總監梁美儀指,香港經濟不景,不少抵港內地人才求職難。她稱,不少金融企業已削減或透過內部調升,解決移民衍生的中高層流失潮,而跨國企業重視國際視野,內地人才的學歷及人脈未必能派上用場,“現時連本地精英都難找工,更何況是初到貴境的內地人才?!?/p>

    過去23個月,平均每月有逾7500名人才來港,浸大工商管理學院人力資源策略及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葉偉光指,對來港人才仍以金融為主感憂慮,認為反映香港產業不足,促政府創設不同產業,為不同人才提供就業機會??子谌艘嘟ㄗh當局吸納人工智能(AI)、自動化技能及生物醫學工程專家等高端科技人才,壯大人才庫及推動行業發展。

    尚海龍亦關注有極高學歷內地人才,抵港后一直找不到合適工作。他指以現時香港經濟情況,不足以創造中位數5萬元的職位容納這批人才。對當局稱已吸引過百間重點企業來港,涉及投資額逾400億元,并創造1.7萬個職位,他促商經局及投資推廣署加強協助人才配對工作,并盼中央容許高才帶同資金來港創業。灣區流動必將持續,他指搶到更多人才后,如何留下他們貢獻香港,同樣重要。

    現時連本地精英都難找工,更何況是初到貴境的內地人才。

    MAZ02P02231224 copy

    ▲地產界指,不少人才舉家來港,刺激香港租務,市場逆市上升。

    “北上”養老及工作反應佳 考察團長者愿住內地院舍

    灣區人口流動亦體現于“北上”養老及工作,有團體近月舉辦多個內地院舍考察團,并接獲1000多個有關內地就業查詢,反映需求甚殷。

    據社聯的研究報告,熟悉灣區城市是長者移居內地的先決條件,亦有長者擔憂內地醫療水平。去年有8.9萬名65歲以上港人長者居內地,護老業界預期未來更多港人北上養老,建議興建針對港人住得舒適的需求,能提供獨立洗手間及康樂閱讀室,并引入港式管理的院舍。

    工聯會大灣區社會服務社今年起多次舉辦內地院舍考察團,該社總干事曾志文指,逾500名參加的長者中,有3分1稱愿意入住內地院舍。曾亦指,今年首10個月接獲近1400宗北上就業及經商查詢,期望了解灣區創業環境及工作機會,當中不乏年輕人。

    港府近年鼓勵青年北上工作,針對大學生的“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去年恒?;?,接獲718份入職通知,今年暫獲381份入職通知。參加者可到港資企業的內地公司進行18個月在職培訓,并獲1.8萬元起的月薪。香港青年協會業務總監鄧良順指,北上就業有助年輕人早點認識內地,并可累積人脈和經驗,是難得的履歷。

    集團口岸醫療擴至牙科 聘退休港醫服務內地居民

    灣區醫療融合大勢下,有醫療集團擴展口岸的牙科服務,迎合港人需求,又聘退休港醫為內地居民提供高質醫療服務。

    港人北上帶旺口岸醫療服務,大灣區醫療專業發展協會創會會長蕭英杰指,港人光顧的口岸醫療服務,主要是洗牙及剝牙等口腔治療及體檢服務。港人一般認為內地醫療服務“平、靚、正”,但蕭指宜先了解口碑,特別是留意內地體檢機構是否獲香港醫生認證,以免回港后要另行檢驗。

    蕭英杰亦盼未來“港澳藥械通”擴展至疫苗,更便利灣區港人。

    逾3萬港澳居民灣區住院

    現時有近50萬港人在灣區生活,據廣東省衛健委數據,去年港澳居民于當地住院逾3萬人次,有內地醫療集團乘勢擴展口岸醫療服務,開設新的綜合醫院及口腔醫院,更針對內地人對港式醫療服務有信心,聘用香港退休西醫駐診,吸納內地中產客。

    以上內容歸星島新聞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引用。

    熱門文章
    久久五月综合婷婷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