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胃/胃潰瘍/胃病】腹瀉或腸胃炎時吃清淡些,吃白粥正確嗎? 有醫生及營養師指,有些看似“養胃”的飲食習慣,卻很可能傷胃,加劇胃部不適癥狀,更恐引致胃癌。 專家們又提出6大保護腸胃的建議,吃粥、喝湯時要注意甚么?
吃白粥也傷胃?4大養胃習慣恐傷胃
內媒《生命時報》訪問了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生唐紅衛及內地營養師于仁文。 他們表示,有4種飲食習慣是很多人以為對腸胃好,但其實并不完全正確,吃錯了甚至有機會傷胃。
傷胃習慣 | 1. 常吃粥等軟爛食物
優點:含水量高,容易消化吸收,不會增加胃部負擔。
缺點:胃有“用進廢退”的特點,如果長期吃軟爛的食物,胃的消化能力可能會退化; 而且粥、糊等食物主要是碳水化合物,營養價值較低,不利于養胃。
傷胃習慣 | 2. 喜歡喝熱湯
優點:天氣寒冷時喝一碗熱湯,覺得暖身又暖胃。
缺點:過熱的食物對口腔、食道、胃部、腸道都可能造成傷害。 尤其胃黏膜非常脆弱,若食物溫度過高,會導致炎癥、潰瘍,長期更可引發慢性胃炎甚至癌變。
傷胃習慣 | 3. 飯后吃奶酪
優點:奶酪有助促進胃腸蠕動和消化液的分泌,經常吃對于改善消化及便秘有一定幫助。
缺點:飯后吃奶酪卻不一定能促進消化。 因為它本身是一種飽腹感很強的食物,餐后再吃反而會加重胃部負擔,不利于消化。
傷胃習慣 | 4. 吃梳打餅
優點:梳打餅中含有堿性的碳酸氫鈉,可中和過剩的胃酸,緩解因胃酸分泌過多產生的“火燒心”癥狀。
缺點:但梳打餅沒有實質的護胃效果,且油脂含量較高,不適合作為正餐單獨食用。 如要作為慢性胃炎、胃潰瘍等疾病恢復期的小食,建議配合一些流質食物。
護胃習慣 | 必做6事防消化不良/腸易激/胃癌
兩位專家提醒,與其考慮吃什么才養胃,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對保護腸胃更重要。 他們提出以下6大關鍵:
護胃習慣 | 1. 按時進食 吃7分飽
符合生理時鐘,以及工作與生活的需要定時吃飯。 特別是晚餐不應太晚,否則會增加胃的負擔。
不要暴飲暴食,7分飽有利于控制能量攝取,保持健康體重及保養腸胃。
護胃習慣 | 2. 溫度適中 口味清淡
過熱的食物進入腸胃后會灼傷口腔、食道及胃部的黏膜; 過冷的食物則容易引發腸易激癥狀,影響消化甚至引起急性腹瀉。
長期吃太咸也會使胃黏膜逐漸變薄,是誘發胃癌的因素之一; 過甜的食物會刺激胃酸過多分泌; 過辣的食物會對腸胃造成刺激,誘發腸易激癥狀。
護胃習慣 | 3. 蛋白脂肪不宜多
蛋白質對身體雖然重要,但消化所需時間較長,熱量通常較多,也會給肝腎造成不少負擔。
建議適度控制高脂高蛋白食物,例如五花肉、排骨、肥牛、羊腩、豬手等肉食; 另外,堅果與油炸食物的總攝取量也要嚴格控制。
護胃習慣 | 4. 食物軟硬因人而異
幼兒、產婦、胃病患者、咀嚼和吞咽能力較差的老年人等才適宜吃軟爛食物。
牙齒咀嚼功能完備、腸胃功能較好的健康人士,若長期吃軟食,反而會削弱腸胃功能。
護胃習慣 | 5. 細嚼慢咽身體好
在咀嚼過程中,人體消化系統會條件反射地分泌出更多消化液,更有利于食物的消化與吸收。
細嚼慢咽還可延長進餐時間,使大腦更及時捕捉到吃飽的訊息,避免因吃太快而攝入過多食物,對身體和腸胃造成負擔。
護胃習慣 | 6. 正確選擇零食
零食首選新鮮水果、低糖奶酪、鮮奶、原味堅果等。
對于容易低血糖的人,日??蓚湟恍╋灨?、面包、糖果等容易升血糖的零食。
胃病成因 | 單靠食療可養胃改善胃???
兩位專家指出,胃部不適是不分季節、時間或年齡的,到腸胃科求醫的患者中,因為胃不舒服的人就占了60%。 而且胃病種類多、成因復雜,有些胃病單靠食療調養是不夠的,務必進行檢查和治療。 由于胃部處于承上啟下的位置,當身體出現器官病變,例如胃癌早期、腸道腫瘤、呼吸系統感染、泌尿系統炎癥等都可能導致胃部不適。
因此,養胃的前提是確定病因。 專家們警告,如果在原因未明的情況下自行用藥或以食療養胃,不但收效甚微,更可能耽誤病情,釀成嚴重后果。
哪些胃病需要治療?
幽門螺旋菌是導致胃部疾病的常見因素,可引起胃部慢性炎癥、潰瘍、甚至腫瘤,須由醫生進行臨床診斷及治療。
哪些胃病與情緒有關?
一些由于心病誘發的胃部不適,通過情緒疏導就能有效緩解。 劇烈的情緒波動或負面精神狀態,可能引發功能性消化不良或功能性胃十二指腸病。
這種情況單純養胃效果欠佳,在情緒舒緩后,不適癥狀就會隨之好轉。
以上內容歸星島新聞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