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為香港第2號致命癌癥,可如何及早發現? 衛生署昨日(12月30日)宣布,1949年至1975年出生的合資格香港居民,由2025年1月1日起符合資格參加政府資助的新一年度的“大腸癌篩查計劃”。 署方表示,計劃自推行以來,已有約3,300人確診大腸癌。 到底何謂合資格人士? 如何參加? 大腸癌有何征兆?
大腸癌篩查計劃 揭3300港人確診
衛生署指,大腸癌篩查計劃自2016年推行以來,今年(截至12月1日)新參與計劃的人數共約8.05萬人,是最多人參與的年份,累計則已有約50.7萬名合資格人士參與計劃,結果有以下發現:
約75,700人的大便免疫化學測試結果呈陽性,約39,000人在接受大腸鏡檢查后確診大腸腺瘤,約3,300人確診大腸癌。
經計劃確診大腸癌的個案中,約2,400宗已進行初步分析,結果顯示約56%屬于早期個案,治愈率較高。
大腸癌篩查計劃懶人包 2025年參加方法/資格/費用
為預防大腸癌,衛生署呼吁合資格人士50歲起可參加大腸癌篩查計劃。 篩查計劃資助50至75歲、沒有大腸癌征狀的香港居民每兩年在私營機構接受篩查。 符合資格市民的出生年份每年年初更新。
大腸癌篩查計劃參加資格
必須符合以下條件(2025年1月1日起):
年滿50至75歲(1949年至1975年出生者)
持香港身份證或豁免登記證明書
已加入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
不包括有大腸癌癥狀、有高風險因素或指定期限內曾進行大腸癌篩查或檢查的人士,按此了解【參加詳情】
大腸癌篩查計劃參加方法/步驟
有意參加計劃的人士應先約見已參與計劃的基層醫療醫生,并由該醫生安排大便免疫化學測試。 如大便免疫化學測試結果呈陽性,參加者會獲轉介到已參與計劃的大腸鏡醫生接受政府資助的大腸鏡檢查。
如測試結果呈陰性,參加者應于兩年后進行復檢,參加大腸癌篩查計劃詳情如下:
1. 登記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
2. 尋找參加計劃的基層醫療醫生
可按此瀏覽醫生名單或致電3565 6288,亦可留意診所門外張貼的標志
3. 約見基層醫療醫生
-
診癥當日出示香港身份證或豁免登記證明書
-
醫生會先評估求診者是否適合參加計劃
-
簽署同意書,登記加入計劃
-
獲發參加者資料包,內附大便隱血測試采便管
4. 在家采集大便樣本
5. 把樣本交回指定收集點
6. 由醫生安排,通知大便隱血測試結果
-
若大便隱血測試結果呈陽性:需再次約見醫生以了解詳情,并經轉介接受大腸鏡檢查。
-
若大便隱血測試結果呈陰性:繼續留意是否有大腸癌癥狀,每2年再接受測試。
大腸癌篩查計劃費用 免費/有資助/收費?
衛生署講解什么情況免費、需要收費:
-
目前約有1,080名基層醫療醫生參與計劃,并于約2,050個地點提供診癥和安排大便免疫化學測試,當中約97%的地點不會收取額外費用。
-
參與計劃的大腸鏡醫生則有約260名,在提供大腸鏡檢查基本服務時,大腸鏡醫生只可向參加者收取不多于1,000元的額外費用。
-
現時有約770個服務地點提供大腸鏡檢查,當中超過70%的服務地點不會就大腸鏡檢查或切除瘜肉收取額外費用。
衛生署呼吁,合資格人士于50歲開始參加計劃,并透過實踐健康生活,包括多做運動、每天吃2份水果和3份蔬菜、保持健康體重、不吸煙和不喝酒,預防大腸癌。
大腸癌有何癥狀? 4種大便是警號?
據香港癌癥資料統計中心數據顯示,大腸癌是香港第大3常見癌癥,在致命癌癥中則排第2位。 在2022年,香港錄得5,190宗大腸癌新癥,同期有2,270宗大腸癌死亡個案。 早期的大腸癌或全無癥狀,但有一些較常見的癥狀與排便習慣改變有關。
大腸癌癥狀:與排便有關
持續便秘或腹瀉
大便后仍有便意
大便帶血、呈黑色、帶黏液或直腸出血
糞便呈幼條狀
大腸癌:其他癥狀
無故體重下降、下腹不適(腹部發脹、腸絞痛)、手腳冰冷、疲倦、心跳加速、氣喘、面色蒼白、頭暈等
什么人是大腸癌高危一族?
癌癥網上資源中心又提醒,健康生活模式與定期篩查,有助預防與提早發現大腸癌,以下5類人有較高風險罹患大腸癌。
1、不健康的生活習慣:飲食中的纖維含量不足、進食大量紅肉和加工肉食、缺乏體能活動、肥胖、飲酒和吸煙
2、帶有遺傳性的腸病,例如“家族性大腸腺瘜肉病”或“連氏綜合癥”
3、大腸長期發炎,例如“潰瘍性結腸炎”
4、過往有大腸瘜肉
5、有大腸癌家族史,尤其是直系親屬(即父母、兄弟姊妹或子女)
吃甚么易患大腸癌? 這早餐常吃2片風險高
至于易引發大腸癌的食物,其中一類是不少人早餐愛的食物,包括火腿、腸仔。 世衞轄下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警告,如果每天食用50克加工肉類,患大腸癌的風險將增加18%,而且吃得越多,風險越大。
50克加工肉類約相當于:
1.5條香腸
2片煙肉
2片火腿
3塊午餐肉
以上內容歸星島新聞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