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高血糖/降血糖】患糖尿病也不用戒淀粉、甜品?有醫生及營養師教做15件小事,有助降血糖、穩定血糖水平。先吃菜后吃飯、在特定時間吃甜品,就不會令血糖大幅上升?
15件小事降血糖 逆轉糖尿病
據日媒《介護ポストセブン》報道,糖尿病醫生市原由美江、營養師加藤知子表示,在日常生活中做15個小改變,有效降血糖。他們坦言,自己平日也有嚴格執行。
降血糖方法
1. 避免狼吞虎咽
原因:進食太快會加速食物消化和吸收,易致暴飲暴食。若吃太多碳水化合物,會增加熱量攝取,血糖水平會升高。
建議:用餐時的咀嚼時間宜多1倍。
2. 用餐時先吃蔬菜
原因:蔬菜富含膳食纖維,有助減慢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防止餐后血糖水平上升。
建議:按照此順序用餐:蔬菜→蛋白質→碳水化合物
3. 檢視飲料成分
原因:液體比食物更快被身體吸收,因此喝含糖飲料會立即提高血糖水平。
含糖飲料例子:牛奶咖啡、蔬果汁、能量飲料、乳酸菌飲料等。
4. 用餐時避免用大碟
原因:使用大碟裝食物無形中會吃得更多,易致血糖上升。
建議:用小碟盛載食物。
5. 必須吃早餐
原因:不吃早餐會打亂生理時鐘,容易變肥。而且,身體早上長期處于饑餓狀態,令午餐會吃得更多,影響血糖。
6. 少喝酒
原因:酒精有刺激食慾作用,加上佐酒小食多高糖、高脂,易致肥及影響血糖。
7. 甜品宜在午餐后享用
原因:早上因空腹時間較長,這時吃甜品易致血糖飆升。
建議:午餐享用甜品后宜稍作運動,有助降血糖。
8. 控制水果份量
原因:水果的葡萄糖、果糖和蔗糖等會導致血糖上升。
建議:每天只吃1次水果,每次份量約掌心般大,例如每次最多5粒士多啤梨。
9. 空腹時間避免過長
原因:過度饑餓可致暴飲暴食,易致血糖不穩。
建議:間中吃少量零食,例如不加糖乳酪、不加鹽堅果、黑朱古力,份量控制在大約10克左右。
10. 避免全戒碳水化合物及淀粉
原因:無形中會增加鹽和蛋白質的攝取量,易致高血壓;攝取過多蛋白質,會對腎臟造成壓力。
建議:應適量攝取碳水化合物及淀粉,攝取量盡量平均分配三餐。
11. 每天喝醋
好處:醋酸可以抑制餐后血糖上升。
建議份量:每天喝1至2湯匙。
注意事項:部分果醋的糖分含量較高,要注意劑量。
12. 飯后做適量運動
建議:飯后1小時做15分鐘運動。
好處:運動能讓肌肉吸收糖分,防止飯后血糖升高。
運動例子:慢走、深蹲、抬腳跟。
13. 保持充足睡眠
原因:睡眠時間越短,糖化血色素就越高,更難控制血糖。
建議:睡眠時間宜有6至8小時。
14. 飯前洗澡
好處:洗澡10分鐘可燃燒30至40kcal熱量。同時,亦可減緩腸道活動,防止暴飲暴食和餐后血糖上升。
15. 適當減壓
原因:因為壓力而暴飲暴食,會導致血糖水平迅速升高。
建議:透過其他方式減壓,例如唱歌、運動等。
如何判斷患糖尿???留意8大征兆
每10個港人就有1人患糖尿病。根據本港醫管局資料,本港約有70萬名糖尿病患者,佔總人口約一成;其中,在65歲以上的人士當中,更有超過20%患有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
根據世衞準則,如空腹血糖≥7mmol/L,或餐后兩小時血糖>11.1 mmol/L的人士,即可判斷為患上“糖尿病”。
糖尿病初期8大癥狀
糖尿病是一種代謝失調的慢性疾病。當胰臟分泌的胰島素不足,或胰島素不能發揮功能時,血糖便會不正常地升高,導致糖尿病。部分患者在患病初期可能會出現以下徵狀:
1.經??诳?/p>
2.小便頻密
3.感到饑餓
4.體重下降
5.容易疲倦
6.視力模糊
7.傷口不易愈合
8.皮膚痕癢,女性或會出現陰部發癢的情況
糖尿病2類并發癥 易損5大器官
醫管局資料,糖尿病有機會引起急性或慢性并發癥,嚴重者有機會導致截肢或致命風險:
1. 慢性并發癥
若糖尿病控制不當,血糖長期偏高,血管和神經系統容易受到損壞,令身體器官長期受損,甚至喪失功能,有致命風險:
腦:腦血管病如中風等
眼睛:視網膜病變、白內障、青光眼
心臟及血管:冠心病、心臟衰竭、高血壓
腎臟 :蛋白尿、感染、腎功能衰竭
足部:神經病變、血管病變、潰瘍、感染。如下肢潰瘍感染長期不癒者,可能需要截除下肢
2. 急性并發癥
急性血糖過低 (血糖少于3.9mmoil/L):
患者可能出現會出心跳加速、嚴重饑餓、頭暈、眼花、震顫、發抖、冒冷汗、嘴唇、舌頭或手指有麻痺感覺,昏昏欲睡、甚至神智不清
若患者清醒,可服用15克容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如方糖/果汁糖3粒、3茶匙砂糖、普通汽水或果汁半杯,徵狀改善后加面包1小片或餅乾3-4塊
急性血糖過高 (血糖等于或超過15mmoil/L):
患者可能會呼吸快而深、有噁心、嘔吐、劇渴現象、并引致神智不清或昏迷情況
此時患者應盡快送院醫治
資料來源:《介護ポストセブン》、醫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