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發炎/抗發炎/消炎/慢性疾病】慢性發炎可導致癌癥、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如放任不理恐危及性命。 不少人也會從飲食入手,例如戒吃某些食物去預防。 然而,坊間有指需要戒口的食物,其實暗藏抗發炎成分,胡亂戒口反得不償失! 吃糖竟有助消炎?
慢性發炎影響 | 全球50%人死亡 發炎引發慢性疾病
據外媒《EatingWell》報道,發炎是身體免疫系統運作的現象,有助阻止病毒或細菌進入體內。 一般當割傷手指、感冒或扭傷腳踝時,免疫系統會迅速引發強烈的急性發炎反應,急性發炎只會持續短時間,當免疫系統恢復正常時,炎癥就會緩解。
然而,當身體出現慢性發炎時則有所不同。 有研究指,全球有50%的死亡個案,均與由慢性發炎相關的疾病導致,包括癌癥、心臟病、糖尿病、中風及腎病等。
慢性發炎食物 | 解構5大飲食迷思 吃糖竟可消炎?
要預防慢性發炎,飲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不過坊間對慢性發炎的飲食注意仍有不少迷思,以下將一一拆解其中的5大迷思,相關內容已獲注冊營養師Maria Laura Haddad-Garcia審核。
1. 芥花籽油有毒?
謬誤:
芥花籽油含Omega-6,或會引起發炎。
澄清:
芥花籽油含有的亞油酸(linoleic acid),雖然屬Omega-6的一種,但多項研究證實,亞油酸或有助于減少慢性發炎。
芥花籽油含Omega-3,有助抗發炎。 一湯匙芥花籽油的Omega-3含量約為1.3克,與一份85克熟三文魚相若。
芥花籽油等種子油常見于高糖、高鹽或精制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中,因此易被外界標簽為影響健康的食物。
2. 加工食品會引起發炎?
謬誤:
任何食品一旦經加工,均會增加發炎風險。
澄清:
根據美國農業部數據,任何食物在到達餐桌前,曾經人手或機器處理過,都屬加工食物,包括預先清洗的生菜及餅干均屬此例。 當中,只有在加工過程中添加大量糖、鈉、精制碳水化合物和飽和脂肪的食物,才會增加發炎的風險。
不少盒裝、罐裝或袋裝的加工食品實際富含營養,例如罐裝豆富含纖維及蛋白質; 全谷物制餅干及麥皮富含纖維。
3. 避免進食茄屬植物?
茄屬植物例子:
番茄、茄子、甜椒及薯仔等。
謬誤:
含有化合物配糖生物堿(glycoalkaloids),大量攝取可致嘔吐、腹瀉和胃痛。
澄清:
如果避吃茄屬植物,身體反失去維他命C、茄紅素、β-胡蘿卜素和辣椒素等有助抗發炎的營養素。
4. 乳制品會引致發炎?
乳制品例子:
牛奶、芝士及奶酪等。
謬誤:
乳制品會引發炎癥,導致胃病、鼻竇炎和痤瘡等問題。
澄清:
對乳糖不耐癥患者而言,乳制品的確會引起炎癥,但這情況不適用于所有人。 事實上,乳制品含有維他命D、鈣、抗氧化劑和益生菌等,有助抗發炎。
5. 任何糖分也會引致發炎?
澄清:
引起發炎的主要為添加糖,添加糖并會增加肥胖、心血管病等風險。 添加糖例子包括:砂糖、紅糖、玉米糖漿、楓糖漿和蜂蜜等。
天然糖來自水果、蔬菜、乳制品中,而且天然糖含有維他命、礦物質、抗氧化劑、蛋白質和纖維等營養,有助抗發炎。 天然糖例子:果糖、葡萄糖和乳糖。
預防發炎方法 | 攝取5大營養素 避免慢性發炎
要預防身體出現慢性發炎,報道引述哥倫比亞大學運動代謝和炎癥實驗室教授Jonathan Little及注冊營養師Amy Bragagnini指,飲食方面多攝取以下營養:
高纖全谷類
飽和脂肪含量低的蛋白質
植物性蛋白質(如豆類和豆腐)
鈣
維他命D
有益心臟健康的脂肪(如堅果、三文魚和種子油)
運動方面,一般建議成年人每周需進行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體能活動,或75分鐘的高強度體能活動,不過其實任何運動量都對身體有益。 另外,確保每晚擁有約7小時的充足睡眠,以及在日常生活中要懂得適當地減壓,上述方式均有助預防身體發炎。
慢性發炎原因 | 5大因素易誘發 恐致癌癥/糖尿病
甚么是慢性發炎? 據香港中文大學肝臟護理中心資料,發炎又叫“炎癥反應”,可以分為急性和慢性,成因、特征如下:
甚么是急性發炎?
不少人也經歷過“急性發炎”,例如當皮膚擦傷、身體復原時的紅腫熱痛,通常維持數天至數星期,在誘發原因如受傷或感染等受到控制后逐漸消退。 這類炎癥是人體免疫系統的一部分,是對受傷、感染和組織損傷的自然反應。 目的在于吸引免疫細胞(例如白血球)到傷口或感染部位,以盡快清除病原體并修復受損組織。
甚么是慢性發炎?
“慢性發炎”是指身體經年累月處于發炎狀態,肯定有害人體。 目前已確認與慢性炎癥有關聯的疾病包括癌癥、心臟病、類風濕關節炎、二型糖尿病、肥胖、哮喘、甚至是老年人的認知能力下降。
慢性發炎常見成因
未能成功治療的急性炎癥(例如急性的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如果病毒一直未受控制或清除,便可能演變為慢性肝炎)
自體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統錯誤長期攻擊自身細胞
身體長期暴露于化學刺激物或空氣污染物
嚴重肥胖、吸煙、酒精飲品
持續來自生理、心理或環境的壓力
以上內容歸星島新聞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