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oo0oo"></li>
  • <li id="oo0oo"></li>
  • <li id="oo0oo"><tt id="oo0oo"></tt></li>
    <li id="oo0oo"></li>
  • 害怕社交突恐懼不適是患焦慮癥?自測焦慮癥6大征兆

    發布時間:2025-01-16 13:55

    香港人講求效率,生活非常忙碌,承受著不少壓力。 壓力是對挑戰的自然反應,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有益,例如在考試或工作中,適當的壓力能提升專注力。 若壓力過大或持續存在,可能會引發精神健康疾病,包括港人常有的焦慮癥。 焦慮癥與暫時性的焦慮或緊張感不同,恐懼或焦慮感更強烈更持久。

    1

    焦慮癥分6大類別

    “焦慮癥”是一個統稱。它涵蓋了多種具體的疾病,這些疾病具有過度恐懼和焦慮的特征,以及相關的行為障礙。 每種類型都有其特定的標準和癥狀:

    廣泛性焦慮癥:對日常生活中的多個事件或活動過度擔憂。

    社交焦慮癥(社交恐懼癥):對社交場合有強烈恐懼,擔心會被他人評判或審視。

    恐慌癥:一種突然的強烈恐懼或不適感,通常在幾分鐘內達到高峰。

    特定恐懼癥:對特定物體或情境的強烈恐懼,例如高度或動物。

    分離性焦慮癥:對與依戀對象分離的過度恐懼或焦慮。

    廣場恐懼癥:害怕處于難以逃脫或在恐慌發作時無法獲得幫助的情境中。

    如何判斷患上焦慮癥?6種癥狀可自測?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焦慮的特征是對多個事件或活動(如工作或學校表現)過度擔憂和焦慮,至少在6個月內,這種情況大多數日子里持續存在。

    如果過去6個月內,你曾出現以下6個癥狀中的其中3個甚至更多,而且部分癥狀在大多數日子里存在,代表可能已經患上焦慮癥:

    · 坐立不安或感到緊張

    · 容易疲勞

    · 難以集中注意力或思維空白

    · 易怒

    · 肌肉緊張

    · 睡眠障礙(難以入睡或保持睡眠,或睡眠不安和不滿意)

    焦慮、擔憂及相關的身體癥狀會對社交、工作和日常生活造成顯著的身心困擾或損害。

    有何方法減壓和預防焦慮癥?

    有效的應對策略對于管理壓力和預防焦慮癥至關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采用適當的應對機制,更好地處理壓力來源,保持情緒平衡,并改善整體健康。

    筆者為大家介紹兩種應對策略,分別是“問題導向應對”和“情緒導向應對”。

    問題導向應對策略

    定義 :

    采取直接措施來解決引起壓力的問題,旨在通過實際行動改變或消除壓力來源。

    優點:

    通過解決壓力的根本原因,問題導向應對提供了長期解決方案,減少未來出現壓力的可能性。

    采取積極措施解決問題可以提升正面經驗,從而增強自信心和抗逆力。

    例子:

    時間管理:制定時間表來管理工作行程,有助于我們以更系統化的方式工作,更有條理,并促進任務完成。

    解決問題:確定問題的根本原因并制定解決方案。

    收集信息:收集相關的信息,以便作出明智的決策,并減少不確定性。

    尋求幫助:當自身未有足夠資源解決問題時,適當地尋求幫助。

    情緒導向應對策略

    定義 :

    管理面對壓力時的情緒反應,而不是解決問題本身,旨在減少與壓力來源相關的情緒困擾。

    優缺點:

    情緒導向應對可即時紓解情緒困擾,但效果只是暫時性,而且不能解決問題的根本。 過分依賴情緒導向應對或會令人習慣逃避問題,長遠反而有機會使問題惡化。

    例子:

    放松技巧:練習深呼吸、冥想或瑜伽來平靜心靈。

    分散注意力:透過看電影、閱讀等消閑活動來轉移注意力。

    社會支持:與朋友和家人交談,尋求他們的支持和理解。

    了解自己的精神狀態,預防壓力引起的焦慮

    了解并及早處理壓力:了解壓力的源頭并及早處理可以防止其升級為焦慮。

    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運動、均衡飲食和充足睡眠有助于管理壓力水平。

    提升抗逆力:學會從積極的角度看待問題,并尋找解決方案,而不是專注于困難本身。

    尋求專業幫助:發現自身未能解決情緒困難時,應咨詢心理健康專業人士,以尋求管理壓力和焦慮的策略和支持。

    最后筆者提醒大家,管理好精神健康癥狀對每個人都至關重要,平日應多注意自身情緒的變化,并適時采用恰當方法緩解壓力,有助維持良好的抗逆水平和預防精神疾病。

    撰文:香港都會大學護理及健康學院助理教授 劉國威博士

    以上內容歸星島新聞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引用。

    熱門文章
    久久五月综合婷婷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