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其第二任期內再次掀起關稅大戰,這場波及全球的經濟行動不僅挑戰了多邊貿易體系,也讓國際經濟局勢陷入動蕩。盡管各國紛紛采取反制措施,但特朗普似乎堅信關稅是“最美麗的詞匯”,并將其作為談判工具。然而,這場關稅戰究竟是誰的勝利,又會帶來什么樣的影響?
特朗普3月4日生效的關稅措施,使得美股道瓊斯指數在兩日內大跌超過1300點,顯示投資者對經濟前景的擔憂。與此同時,加拿大對21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加征25%關稅,并威脅在21天內擴大至870億美元商品;墨西哥則計劃于本周日宣布反制措施。中國也迅速回應,對美國農產品加征10%至15%的關稅,包括小麥、玉米、大豆等主要出口商品。
特朗普顯然是美國優先、關稅至上的擁護者。他認為提高進口商品成本能促使企業回流美國,帶動本土制造業與就業增長。例如,在汽車、鋼鐵和電子產業中,一些企業可能因此增加產能,提升工人工資。此外,加征關稅還被視為一種談判籌碼,用以迫使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國重新協商貿易協議,為美國爭取更有利的條件。
然而,這場關稅戰也帶來了顯著的負面影響。首先,進口商品價格上漲最終轉嫁給消費者,加劇通脹壓力。根據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的研究,美國普通家庭的購買力可能因此減少約1,245美元。其次,企業面臨更高的生產成本,不僅抑制投資,也可能導致裁員,特別是在依賴進口零部件的汽車和電子產業。此外,加拿大、墨西哥等盟友采取報復性關稅措施,也削弱了美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歷史經驗顯示,關稅戰往往沒有贏家。例如,《斯穆特-霍利關稅法》在1930年大蕭條期間引發全球貿易報復,而特朗普現行政策影響范圍之廣甚至超越了1890年代麥金萊政府時期的高關稅政策。根據世界銀行估算,如果全球主要經濟體采取報復性措施,2025年的全球經濟增長率可能降至2.4%。
盡管如此,特朗普仍然堅持他的策略。他4日在國會演說中提到,“物價可能會有些波動”,但他相信這是值得付出的代價。然而,包括沃倫·巴菲特在內的一些專家則警告,高關稅政策可能引發停滯性通貨膨脹(通脹與經濟衰退并存),進一步增加市場的不確定性。
3月5日,特朗普政府宣布暫停對汽車制造商征收新一輪關稅一個月,以緩解壓力,此舉令股市當日回升500點。顯示當局政策并非鐵板一塊,然而,后續的因應措施仍有待觀察。
這場關稅大戰迄今沒有明確的贏家。無論是美國還是其貿易伙伴,都將面臨經濟損失與市場不確定性的挑戰。在全球經貿交流頻繁互補的今日,關稅議題將如何演變,不僅考驗各國政府的智慧,也將沖擊全球經濟的走向。
以上內容歸星島新聞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