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近期針對關稅政策態度轉趨柔和,CNN指出,他正運用“先喊最大災難、再給溫和方案”的行銷手法,讓外界更能接受關稅沖擊。
距離特朗普口中“解放日”(Liberation Day)僅剩幾天,盡管他堅持推動對貿易伙伴的關稅政策,但近來態度似有放軟跡象。CNN分析指出,特朗普正透過熟悉的“行銷策略”來包裝關稅,先讓大眾為最糟情況做好準備,最后卻端出相對溫和的版本,使市場與民意較易接受。
▲特朗普周一在內閣會議上談及即將到來的關稅政策時,語氣明顯松動。(圖/美聯社)
根據報導,特朗普周一在內閣會議上談及即將到來的關稅政策時,語氣明顯松動。他表示汽車關稅“很快會宣布”、藥品關稅“某個時點會推出”、半導體與木材關稅則“還在未來”。而先前承諾的全面性報復關稅,他也說“可能會給很多國家豁免”,甚至補充說:“我們可能還會更寬容?!?/p>
這種“轉移話題”的手法,被CNN形容為特朗普一貫的策略,就像影集《廣告狂人》中的經典臺詞:“如果你不喜歡現在的話題,那就換一個話題?!?/p>
特朗普的操作其實可以濃縮為三大行銷招式:
1.先喊最糟情境,營造危機感:特朗普常先放話要對所有商品課高額關稅,例如宣稱對中國進口商品課征60%、對墨加商品全面課稅,讓市場與民眾預期最壞狀況。
2.最后實施較溫和版本,讓人松口氣:實際執行時往往比預期溫和,如僅針對部分商品課征20%或25%,讓原本反對者反而感到“還好”,降低反彈。
3.用公平語言包裝成“等額報復”:特朗普強調“他們對我們課稅,我們也對他們課稅”,將關稅塑造成對等回擊,讓人感覺這不是懲罰,而是爭取公平的手段。
CNN指出,特朗普并非首次采用這套模式。他在連任成功后曾宣稱,要在1月20日簽署行政命令,對來自墨西哥與加拿大的所有商品征收25%關稅,但實際上并未實行。消息一出,市場隨即上漲,投資人松了口氣。后續該措施兩度延后,最終僅針對不符合美加墨協定(USMCA)的商品加稅。
對中國方面,特朗普曾威脅對所有中國商品征收高達60%的關稅,實際上目前為20%,另對鋼鐵與鋁加征25%。雖然低于原先聲稱的數字,但對企業與消費者仍造成不小壓力。
卡托研究所貿易政策中心副主任葛拉博(Colin Grabow)指出,特朗普將等額關稅描述為對“不公平貿易行為”的矯正,他表示:“等額關稅甚至可以被塑造成降低整體貿易壁壘的手段,這是產業關稅無法做到的?!?/p>
不過,盡管政策有所緩和,關稅壓力仍未消失。根據經濟諮商理事會周二發布的報告,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降至2021年1月以來最低,關稅問題被點名為主要下滑原因之一。
CNN總結指出,特朗普透過“喊10給6”的策略,讓關稅成為一顆“比較容易吞的藥丸”。但這些政策依然對市場與民眾生活造成實質影響,特朗普或許還得繼續想辦法,更有效地“推銷”他的關稅主張。
來源:中時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