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3月31日在高雄楠梓科學園區舉行2納米廠擴產典禮,“見證全球最先進制程晶圓制造聚落形成”。有評論認為,這是臺積電展現“根留臺灣”的決心,但不少輿論對此質疑。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道,臺積電資深副總暨共同營運長秦永沛在致辭時稱,臺積電高雄2納米廠歷經2年多建廠,預定今年下半年量產,連同第二廠及未來的第三、四、五廠,投資總額將達1.5萬億元新臺幣,帶動7000個工作機會和2萬個營建工作機會。他說,當天的典禮標志著臺積電獨步全球的2納米制程進展順利,并展現臺積電響應市場強勁需求,持續擴充產能、支持客戶的決心。
報道稱,臺“行政院長”卓榮泰、“經濟部長”郭智輝、“國科會副主委”蘇振綱、前“經濟部長”王美花以及高雄市長陳其邁出席了典禮。卓榮泰稱,感謝臺積電向民眾展示“布局全球根留臺灣”的計劃不變。
臺灣《中國時報》3月31日援引“臺經院”產經數據庫總監劉佩真的分析稱,臺積電加快高雄廠2納米制程建置,是希望在新竹寶山園區量產2納米之后,緊接著高雄地區也可接棒,成為2納米生產基地,“這也凸顯在臺積電擴大對于美國1000億美元投資后,其再次表達會對臺灣持續深耕”。
臺灣《聯合報》3月31日稱,臺積電3月初宣布在美國擴大投資1000億美元后,美國總統特朗普又替臺積電加碼到2000億美元,臺灣會否失去半導體優勢已成島內民眾心頭大患。對此,島內解讀有三種可能性:一是特朗普的意思是臺積電到美國投資1000億美元,可帶動產生2000億美元的產值;二是臺積電可能接手英特爾兩座晶圓代工廠,加上后續的投資;第三,這是臺積電加上后續供應鏈的合計投資。但這三種說法都無法獲得特朗普證實,臺積電不但不能否認,還無法表示任何意見。而美國業內人士普遍認為,臺積電如果僅將部分制造移往美國,是無法滿足特朗普政府的,美國要的是最先進的制程研發能力,一并由臺灣地區移到美國。
《聯合報》的社論稱,面對地緣風險與美方壓力,臺積電擴大在美國投資及研發已不可避免。與此同時,為宣示“根留臺灣”,臺積電規劃在高雄楠梓和新竹寶山同步啟動擴廠,“臺積電拼命證明在臺建設沒有停,但擋不住美方壓力乃至動搖民心的是束手無策的賴政府”。此次臺積電高雄廠擴產,還特別邀請卓榮泰出席見證,“但這個政府只會沾光蹭熱,對于臺灣產業窒悶的前景一籌莫展”。文章稱,島內民眾只能看見臺積電單打獨斗,賴清德卻僅敢效仿特朗普請臺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在白宮舉行記者會的模式,在自己的辦公室開記者會,把同樣的話再說一遍,并將此事描繪成臺灣半導體向國際布局的美好遠景,然而局勢正一步步演變成難以操控的局面,賴當局卻束手無策。
據臺灣中時新聞網3月31日報道,由于美國關稅威脅逼近,臺積電股價當天重挫超過3.6%,最低觸及917元新臺幣,寫下半年來新低;若從1月7日創下的1160元新臺幣歷史新高計算,股價已經回調超過20%。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