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偉達執行長黃仁勛21日舉行全球媒體交流記者會,針對出口管制讓英偉達認列55億美元的營收,黃仁勛認為政策是錯的,因為那樣讓大陸的AI公司更加速發展自己的AI技術。
▲英偉達執行長黃仁勛21日舉行記者會,針對出口管制政策認為是錯誤的。
據中時新聞網報道,針對全球貿易情勢緊張,英偉達的供應鏈如何應對,黃仁勛表示,目前AI產業還在初始階段,臺灣仍會因AI產業持續發展,世界各國都會持續建設各自的AI基礎設施,大家會花1千億美元的價格,去建造可創造1百兆美元的AI工廠,這段時間可能長達10年。
黃仁勛指出,臺灣各地現在到處都是起重機,都在建工廠,這是因為都持續為AI建設基礎設施,但世界需要更多的供應鏈彈性以及多樣化,因此英偉達的供應鏈遍布全球,在美國也會有一些制造供應鏈,不可能在美國本土完成所有制造。
黃仁勛認為,現在的供應鏈全球化是在很好的時間點發生,因為大家都在建造AI基礎設施;并提到仍需要這些工廠提供能源,因為希望發展工業、希望經濟繁榮、希望經濟安全。
因此在追求新科技的同時,政府可以支持各式能源,無論是氫氣、核能、太陽能還是風能,無論是哪種能源都會需要,因此黃仁勛提到,世界各地的行政單位都需要支持,讓AI相關產業持續發展。
針對美對中國的出口管制,讓H20需要再允許的情況下才能出口中國,黃仁勛表示,這讓英偉達的虧損認列達數十億美元,這個數字可能跟很多IC設計公司的季營收相當。
黃仁勛強調,中國的市場非常重要,因為全球有50%的AI研究人員在中國,我們希望AI研究人員是基于英偉達的架構下進行開發,其中DeepSeek就是建立在英偉達架構中,而它也是很優秀的AI模型。
黃仁勛解釋,對于出口管制的政策不是感到不滿,而是認為政策錯誤,回顧4年前拜登政府時期,英偉達在中國的市場占比達95%,現在只剩50%,失去的占比都由大陸自己發展的技術吃下,更遑論現在英偉達只能賣出更低規格的芯片,單價也較低,失去很多營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