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大選結果揭曉,李在明勝出。內政方面,保守派和自由派對峙的格局肯定會持續,但在外交方面,極可能出現明顯調整。韓國的外交政策素來與美國、中國、日本、朝鮮密不可分,從李在明的公開言論不難推斷,未來5年韓國的對外關系會趨向務實,起碼不像尹錫悅那么由意識形態主導。在波譎云詭的國際政治中,這樣比較有利于和平。
朝鮮戰爭結束以來,韓國外交政策一直以韓美同盟為基石,但具體執行上,卻有差異。
若要觀察李在明的外交思路,就不得不將他和尹錫悅作個對比。后者因發動了一場不得人心的“戒嚴”而身敗名裂,而這場“戒嚴”的部分起因,是他的外交政策在國內引發巨大爭議——在慰安婦或者二戰問題上,他認為日本不須為歷史問題賠罪;對待朝鮮則一味敵視,很快金正恩就翻臉將韓國列為“敵對國家”。大體上,尹錫悅被意識形態綁架,因此限制韓國的外交空間。
在2022年大選中,李在明僅以些微差距敗給尹錫悅,證明他具備強大的號召力。今次他乘著“戒嚴”后保守派的頹勢,輕而易舉當選,相信有較大政治能量重設首爾的外交議程。相比保守派,李在明明顯務實得多——緩和對朝矛盾、改善對華關系,甚至是發展和全球南方的關系,這些都是他講明要做的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在維護韓美同盟的前提下,爭取將戰時指揮權由美國移交韓國,這一點需要頗大魄力和勇氣。
當今世界,美中兩強格局已經成型,選邊站隊的國家不少,但不想“站錯隊”的國家更多。論綜合實力,韓國已是一個相當強大的國家,但畢竟不屬美中的同一個“檔次”。假如像尹錫悅或者代替他出選的金文洙那樣,向美國一邊倒,肯定會令韓國的外交空間收窄。韓國的兩個最大貿易伙伴正正就是中國和美國,在這樣的格局下,應該選邊站隊,抑或左右逢源?
擺在李在明眼前的事實是這樣:特朗普要求你支付駐韓美軍軍費,同時,韓國也是關稅戰的受累對象之一。當美國這個盟友是如此態度,李在明會做怎樣選擇。值得一提的是,他在選前接受美國《時代》周刊專訪時,被問及假如中國大陸“統一臺灣”時,韓國是否“對臺施援”。他的答案刻意采取模糊的策略,是不想刺激中國,畢竟中國是不可或缺的頭號貿易伙伴,又對朝鮮半島局勢有著關鍵影響力。當這樣一個主張“實用外交”的人做總統,中韓關系乃至東亞局勢比前之前,也許會穩定一些。
李在明的上臺,可能使韓美關系從尹錫悅時期的“緊密追隨”轉向“有限合作”,尤其是在對華政策、朝核問題及貿易談判上,韓國未來會表現出更強的自主性。未來美國或許需要調整外交策略,應對一個更強調實用主義和多邊平衡的韓國政府。
以上內容歸星島新聞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