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報道,最窄處僅33公里的霍爾木茲海峽,在過去的幾天時間成為全球目光聚焦之地,這條連接阿曼灣和波斯灣的海上貿易通道,關聯著超過三分之一的世界石油貿易、五分之一的液化天然氣貿易,而這樣的“海上咽喉”,命運正懸而未決。
▲2018年12月21日,油輪通過霍爾木茲海峽。(資料照/路透社)
在美國實施對伊朗福爾多、納坦茲和伊斯法罕三處核設施的襲擊后,伊朗議會釋放“封鎖霍爾木茲海峽”信號。
這不是伊朗第一次將霍爾木茲海峽擺上牌桌,上世紀80年代,兩伊戰爭期間,伊朗曾在該海域布雷并攻擊油輪,以報復伊拉克及其盟友的軍事行動。其中一次布雷行動擊中美國海軍護衛艦,引發美國海軍反擊。這次危機引發航運成本飆升。此后,伊朗還數次憑借扼守霍爾木茲海峽的地理位置將這一水道作為戰略籌碼。
霍爾木茲海峽的地緣政治條件如何?伊朗是否真的會采取行動?央視網《新聞+》記者邀請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中東研究中心主任孫德剛進行解讀。
央視網《新聞+》記者:霍爾木茲海峽的戰略位置有多重要?
孫德剛:霍爾木茲海峽是扼守從波斯灣到阿曼灣的“海上咽喉”,是海灣國家商品貿易和對外交流的窗口。世界約35%的石油需要從波斯灣內部運出,沙特、阿聯酋、卡塔爾、科威特、伊拉克和伊朗的能源出口、貿易線都要經過霍爾木茲海峽。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會讓這場海灣安全危機變成全球經濟危機。當前,美國介入之后,以色列和伊朗的矛盾變成了美國-以色列和伊朗的矛盾,如果伊朗封鎖了霍爾木茲海峽,導致油價上漲,全球的能源供應運輸線會受影響,這會演變成一場全球性災難,所以這是牽動國際社會神經的一個重要事件。
央視網《新聞+》記者:伊朗威脅封鎖霍爾木茲海峽的意圖是什么?
孫德剛:伊朗發出這個威脅主要有兩個目的,第一,要對國內有個交代,因為伊朗核計劃,從21世紀初實施到現在已經20多年了,國內的防空系統、機場、導彈發射器包括兵工廠都遭到以色列和美國的打擊,領導人必須表現出面對威脅會強硬報復的姿態。第二,伊朗要做給美國和以色列看,如果把它逼向墻角,伊朗有殺手锏,伊朗仍然有辦法來對付來自美國和以色列的壓力。一旦霍爾木茲海峽被封鎖,就會引起全球油價的上漲、商品供應鏈的斷裂。
央視網《新聞+》記者:這是否是美國襲擊伊朗核設施前想看到的結果?
孫德剛:我認為美國也會想到這個問題。但是美國認為,美國跟海灣國家的貿易額很小,頁巖油的技術成熟之后,美國自己就是產油國,海灣國家的能源主要出口到中國、日本、印度和韓國。所以,美國并不認為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因為最大的受害者是亞洲的國家。當然,全球商品貿易都會受到間接的影響,美國也不會是例外。
央視網《新聞+》記者:霍爾木茲海峽周邊都是產油國,伊朗的威脅會對它們造成什么影響?
孫德剛:伊朗封鎖霍爾木茲海峽,會打擊到美國的盟友,波斯灣內部的沙特、阿聯酋、卡塔爾、科威特、伊拉克都是美國的重要盟友和伙伴。按照伊朗的期望,這些國家知道始作俑者是美國,是美國的侵略迫使伊朗封鎖霍爾木茲海峽,所以,這筆賬要算到美國的頭上。伊朗希望通過制造供應鏈危機,使美國和其盟友之間的分歧增大,海灣國家能源出口受阻、利益受損,責任在美國和以色列。當然,不是所有人都會這樣想,還是會有人把矛頭指向伊朗,這也會導致局勢變得更為復雜。
央視網《新聞+》記者:伊朗是否有能力實現封鎖霍爾木茲海峽的威脅?
孫德剛:伊朗的海軍在過去的十幾年發展還是很快的,我們也看到伊朗在過去的幾年里經常攔截一些油輪,甚至還對美國游弋在波斯灣的一些軍艦頻頻發出警告。而霍爾木茲海峽很窄,只有幾十公里,布個魚雷,或者是把大型油輪擊沉,它自然就擁堵了。所以從技術上來講,霍爾木茲海峽具有被堵塞、被封鎖的自然條件。
央視網《新聞+》記者:如果伊朗真的采取這一行動,各國有哪些工具應對油價上漲?
孫德剛:如果油價上漲,世界上很多的國家會盡量減少對海灣石油、天然氣的依賴,比如中國會從中亞、拉美、非洲安哥拉等國家和地區增加石油的進口,奉行能源進口多元化戰略。沙特阿拉伯和阿聯酋也建有一些原油管道,每天能讓數百萬桶原油繞過霍爾木茲海峽。但要知道,每天經過霍爾木茲海峽的石油流量約為2000萬桶。
央視網《新聞+》記者:伊朗會把威脅落地變成實際行動嗎?
孫德剛:目前還不會,因為伊朗還是有其他反制美、以的手段,包括繼續攻擊以色列、利用代理人攻擊美國在中東地區的軍事基地,比如美國在敘利亞的軍事基地遭到了不明武裝的襲擊,不管是伊朗還是伊朗代理人,它們仍然有能力發動襲擊。封鎖霍爾木茲海峽是發出信號,即如果美國得寸進尺,伊朗最后的殺手锏是封鎖霍爾木茲海峽。目前來看,伊朗這么做打擊面太廣,不光是影響到美國的海灣盟友,可能還會影響到亞洲國家,樹敵太多,制造危機可能會讓伊朗面臨來自國際社會的批評和指責,所以不到萬不得已,伊朗不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