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的中東沖突爆發,總會引發國際油價飆升,但這次不同,盡管美國與伊朗爆發軍事沖突,并傳出伊朗想封鎖封鎖荷姆茲海峽,國際油價卻不升反跌。有專家指出,美國崛起成為全球最大產油國,正逐步改變石油市場的權力平衡與政治風險敏感度。
▲這張攝于2012年1月19日的資料照片中,可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拉斯?,敚≧as Al Khaimah)外海、荷姆茲海峽南側,一排漁船停泊在油輪前方。(圖/美聯社)
據中時新聞綜合報導,專家布拉斯(Javier Blas)觀察,周一伊朗對美軍駐卡達基地發射飛彈后,市場本應出現劇烈反應,但布蘭特原油期貨價格卻從每桶約80美元下滑至一度跌破70美元,顯示市場未將該事件視為嚴重威脅。布拉斯指出:“最大故事在于‘沒發生什么’,這正顯示全球石油市場的邏輯正在轉變。”
拉布斯指出2大原因,其一,市場已經“學會不再因為未來可能中斷供應”的恐懼就提前推高價格,因為過去這類中斷往往根本沒有實現。第二,這是我們第一次在“美國頁巖革命后時代”(shale revolution)看到中東爆發沖突。
大約20年前,美國每日總產油量約為750萬桶,如今接近2,100萬桶;對來自荷姆茲海峽的石油依賴也大幅下降。所以從心理層面來看,當你不再那么依賴某條水道時,交易員可能就不會再那么急于將潛在風險反映在價格中。
美國的頁巖氣革命(Shale Revolution)大約于20年前開始,美國的石油工程師與企業家開始鉆研一種被稱為頁巖的新型巖層,他們發現可以先垂直鉆井,再將鉆投轉90度水平延伸,用以開采這些極細密的頁巖層。不過,問題是,石油不會自然流出,直到巖石被破裂。他們發現的方法就是“壓裂法”(fracking),或稱水力壓裂技術(hydraulic fracturing),即以極高壓力將水、沙與化學物注入地層,裂解巖石,讓石油能夠流出。這項技術真正釋放了大量美國境內的新產能,特別是在德州與新墨西哥州。
布拉斯也提到,若伊朗想封鎖荷姆茲海峽,就沒有人能出口石油,對伊朗政權來說,石油才是真正的搖錢樹,這不僅會造成其他國家麻煩,也等于伊朗搬石頭砸自己的腳,因為他們的石油賣不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