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7月29日發布最新《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將中國2025年經濟增長率預測較4月大幅上調0.8個百分點,達4.8%。IMF稱,這一上調反映了上半年中國經濟動能強于預期,且中美實際關稅稅率比此前預期低很多。今年以來,中國經濟運行穩中有進,主要經濟指標表現良好,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經濟展現強大活力和韌性。國際金融機構、投行以及經濟專家不約而同地認為,全球經濟增長看中國。中國二季度經濟數據公布后,陸續有摩根士丹利、野村、高盛等十多家外資金融機構或者國際投行上調了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測。今年前5個月來華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均大幅上漲。外資用真金白銀對中國經濟投下信任票。對目前全球經濟形勢,IMF指出,受美國關稅和貿易政策等因素影響,當前全球經濟仍持續面臨不確定性。美國《華盛頓郵報》稱,在特朗普政府“不可預測的(關稅)要求”刺激下,越來越多的國家正試圖發展可以繞開美國市場的貿易關系,一個“美國之外的全球貿易環境正在逐漸形成”。IMF在最新報告中呼吁,各經濟體務實合作至關重要,應致力于減少貿易和投資壁壘。
中國經濟增長“超出預期”
根據IMF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對中國2025年經濟增長率預期大幅上調,反映了中國經濟活動強于預期。此前,中國公布2025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長5.3%,超出市場預期。報告稱,中國經濟增長超出預期的一大原因是出口推動。盡管由于美國加征關稅,中國對美國的出口額下降,但中國對世界其他地區的出口強勁增長,抵消了對美出口下降。此外,受到中國積極財政措施支持的消費市場也推動了中國的經濟增長。IMF還將中國2026年的經濟增長率預期也上調了0.2個百分點,至4.2%。
“聯合國新聞網”30日稱,在錯綜復雜的全球經濟背景下,中國作為主要經濟體之一,其經濟表現被放到更為突出的位置上。在本輪全球經濟調整中,中國是少數幾個被持續上調增長預期的主要經濟體之一。中國經濟在全球動蕩中穩中求進。IMF將中國2025年經濟增長預測大幅上調,上調幅度為所有主要經濟體中最高。報道稱,中國經濟增長,特別是中國出口增長強勁,顯示出中國在調整外貿結構方面的靈活性和市場多元化策略的成效。同時,政府財政措施對國內消費形成了強力支持。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目前通脹水平依然溫和。IMF預測2025年中國的核心通脹率僅為 0.5%,為主要經濟體中最低,這為中國在必要時采取貨幣和財政積極措施提供了空間,也讓其具備更大的政策靈活性。
《日經亞洲評論》30日稱,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開會議,會議分析研究了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中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會議認為,今年以來,中國主要經濟指標表現良好,新質生產力積極發展,改革開放不斷深化,重點領域風險有力有效防范化解,民生兜底保障進一步加強,經濟展現強大活力和韌性。報道稱,這些積極的說法凸顯了中國最高領導層對經濟增長前景的信心。迄今為止,中國經濟成功抵御了美國加征關稅帶來的巨大沖擊。得益于強勁的出口和政府對消費的支持,中國經濟在2025年上半年增長5.3%,超過了“5%左右”的全年增長目標。
愛沙尼亞新聞網站“OpenTools”30日稱,中國一直在戰略性地實施促進經濟增長的計劃,以進一步拓展其廣闊的經濟格局。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確保長期穩定的增長。中國近期的政策重點是結構性改革,不僅著眼于短期經濟復蘇,也強調可持續增長。這種轉變凸顯北京方面越來越重視創新驅動的經濟擴張,而非僅僅追求短期效應。
外資用真金白銀投下信任票
香港《巴士的報》稱,中國經濟前景改善得益于穩定的政策支持和內需。此前,十多家國際金融機構和投資銀行紛紛上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期,其中多家機構半年內連續上調。摩根士丹利在年中展望中將中國2025年GDP增長預測上調了0.3個百分點,將2026年和2027年增長預期上調0.2個百分點??偛课挥谛录悠碌拇笕A銀行將中國經濟增長預期上調0.3個百分點,日本野村證券上調0.5個百分點,高盛的上調幅度最大,達0.6個百分點。許多金融和經濟專家就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原因接受采訪時,多次使用一個詞:“經濟韌性”。瑞銀高級經濟學家張寧表示:“中國經濟韌性源于中國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全面靈活的工業體系和基礎設施、技術創新和企業家精神的釋放、結構性改革和高水平開放的推進,以及逆周期政策支持的實施?!?/p>
許多外資用真金白銀對中國經濟投下信任票。國家外匯管理局7月22日發布的最新數據表明,上半年我國跨境資金凈流入1273億美元,二季度凈流入環比增長46%,延續去年下半年以來的凈流入態勢。其中今年1一5月股權性質來華直接投資凈流入311億美元,同比增長16%,來華證券投資凈流入約330億美元,逆轉了去年下半年凈流出態勢。
亞投行近日發行20億元2年期熊貓債,受到市場3.2倍超額認購,認購倍數創亞投行熊貓債發行紀錄。從投資者分布來看,境外投資者占比近六成,包括多家境外央行及其他官方機構,充分說明人民幣資產受到國際資本的青睞。
中國創新生態的蓬勃活力,也成為吸引外資的重要因素。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1278.7億元人民幣,其中,電子商務服務業、化學藥品制造業、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醫療儀器設備及器械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分別增長127.1%、53%、36.2%、17.7%。截至今年5月,上海外資研發中心累計已突破600家。
全球市場進入“超級72小時”
在29日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IMF還小幅上調今明兩年世界經濟增長預期。報告預計,2025年和2026年的全球經濟增速將分別為3.0%和3.1%,較今年4月預測值分別上調0.2和0.1個百分點。其中,全球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今明兩年經濟增速較4月預測值分別上調0.4和0.1個百分點,至4.1%和4%,發達經濟體今明兩年經濟增速預測值上調0.1個百分點,至1.5%和1.6%。IMF表示,對全球經濟增長預期的上調是由于各國為應對關稅威脅而提前備貨等因素。不過,今明兩年,經濟政策不確定性仍將威脅世界經濟穩定。報告強調,關稅政策不確定性較高、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升級、財政脆弱性加劇等構成世界經濟下行風險,各經濟體應通過構建清晰透明的貿易框架減少不確定性。
近些天來,雖然美國與英國、日本、歐盟等主要經濟伙伴達成關稅協議,國際投資者情緒有所緩和。不過,風險依然存在。不少媒體擔憂,隨著特朗普政府對尚未與其達成貿易協議的國家加征“對等關稅”的最后期限即將到來,全球市場進入“超級72小時”。
《華盛頓郵報》報道稱,隨著特朗普設定的關稅談判截止日期臨近,越來越多的國家正試圖發展可以繞開美國市場的貿易關系。許多國家將目光看向中國。國際合規服務提供商啟邁首席執行官布雷托表示,在美國關稅政策下,歐洲客戶正加強與中國工廠的聯系。今年第二季度,歐洲企業與潛在中國供應商進行合作的需求增長5%,對美國的需求則下降24%。各國還加強與除美國之外的其他市場的聯系。4月,歐盟與阿聯酋啟動了自由貿易協定談判。7月,阿根廷、巴西等南方共同市場締約國與瑞士、挪威等歐洲自由貿易聯盟成員國完成自貿協定談判。布雷托直言:“除美國以外的全球貿易環境正在形成?!?/p>
美國投資銀行杰富瑞集團日前發布報告稱,今年以來,在與全球跨國制藥公司達成的授權交易中,中國創新藥企的數量和金額占比都創下歷史新高。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今年上半年,中國藥企與跨國藥企的授權合作占全球交易總數的18%、交易額的32%,均創下紀錄。摩根士丹利發布的一份報告稱,僅阿斯利康今年已與5家中國藥企達成至少136億美元的授權交易?!督鹑跁r報》稱,美國政府正加緊敲定對全球制藥行業征收“前所未有”的關稅,跨國大型藥企越發倚重中國。
編輯︱賀巧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