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波大罷免結果26日出爐,國民黨24席“立委”與遭停職的新竹市長高虹安罷免案全數失敗。臺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認為,整個罷團與綠營陷入嚴重集體挫折的情境,并提及在大罷免推動者或極積參與者間存在一種類似“免負責任”的心理意識,非常值得探討。
游盈隆今日在臉書表示,726大罷免大杠龜后,整個罷團與綠營陷入嚴重集體挫折的情境,大挫敗、大崩潰、大發瘋的傳聞不脛而走,整體士氣、心境與斗志的修復,恐怕需要一段不算短的時間;游認為,大罷免行動是復雜的政治現象,牽涉層面很廣,光是被卷進這個運動過程的人,不論是自愿或非自愿的,自動或非自動的,恐不下千萬人,這是奇特的政治社會運動,而大罷免推動者或極積參與者間存在一種類似“免負責任”(Duty-free)的心理意識,簡稱免責意識,非常值得探討。
游盈隆進一步說明,在選前一場罷團記者會上,有記者問及“罷免若沒成功,誰負責?”結果引起罷團成員大怒,就有人跳出來說“這次出來連署的是公民,我們出于自主性,如果要究責,難道我們公民要對這件事情道歉嗎?如果談罷團要幾席,誰要負責?是不尊重這些風吹雨打的公民”;游直言,這是一段相當經典的對話,值得做政治心理學分析。
游盈隆也提到歷史上有兩個著名事件,包括十字軍東征以及拿破侖遠征俄羅斯,強調在某個意義上,大罷免大軍的免責意識和十字軍或拿破侖大軍可能有雷同之處,都是為達成某個神圣目的犧牲奉獻,甚至可以不擇手段,但后果或下場就不是當下會去想的問題。
來源︱中時新聞網
編輯︱楊睿奇
編輯︱楊睿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