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制即棄塑膠新法例今日(22日)起正式生效,發泡膠餐具、膠飲管、膠攪拌棒、膠刀叉匙和膠碟均禁止銷售,食肆亦不能向外賣顧客提供上述餐具,而食肆堂食更是全面走塑,要轉用可重用餐具或非塑料替代品。 “走塑”旨在逐步減少使用即棄塑膠產品,同時鼓勵市民在日常生活中選用可重用或非塑膠的替代品。 飲食、零售及酒店業須按要求全力走塑。
為響應“世界地球日”,管制即棄膠餐具亦于今日起實施,除了管制9類即棄塑料餐具外,同時亦禁止商戶銷售及供應膠柄棉花棒、膠牙簽、雨傘袋等有成熟替代品或非必需品的即棄塑膠產品;酒店賓館亦不能向住客免費供應塑膠洗漱用品及即棄膠樽裝水供在客房內使用。
▲香港每日膠餐具棄置量達227噸,相等于每年超過82000公噸,即約5500部雙層巴士總重量。
香港塑料問題逼在眉睫,根據2022年《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香港每日有2,369公噸廢塑料須送往堆填區,其中膠餐具棄置量達227公噸,相等于每年超過82000公噸,即約5500部雙層巴士的總重量。 而塑料垃圾所需分解時間亦以百年計,長遠對堆填區構成沉重負擔,亦對環境生態及人類健康造成深遠的影響。 科學家近年甚至已經在人血中發現微塑料。
譚仔及譚仔三哥早以環保物料代替膠餐具
飲食業須按法例要求“走塑”,其中大快活由今日起停止派發即棄膠餐具,顧客可改為購買環保餐具包,包括2元購買不銹鋼環保餐具包,或1元購買中式或西式餐具包,包含竹漿羹、竹筷子、木刀及木叉等。
譚仔云南米線及譚仔三哥米線自去年10月起實行新的外賣餐具措施,只會向主動要求即棄餐具的顧客提供,并以較環保的物料代替塑料外賣餐具及每套即棄餐具另收一元。
譚仔國際主席、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劉達民表示,自措施推行以來,顧客反應正面,即棄餐具使用量減少大約7成。 為鼓勵自備餐具,顧客購買外賣時不索取即棄餐具,便可透過環保署的“走塑有賞”手機應用程序儲印花及換獎賞。
零售商方面,有生產自家品牌的惠康已停售受管制的即棄塑料產品。 該公司非食品類采購董事周嘉儀表示,集團一直推動環保及可持續發展,目前公司已搜羅及研發近20款由環保物料制成的替代品,例如木、紙及竹蔗制的餐具和紙軸棉花棒等。 同時,已完成前線員工培訓,以配合最新政策安排。 惠康亦伙拍環保團體,在指定店鋪推出塑料飲品樽回收箱,以推動減塑回收。
酒店以玻璃樽裝水取代膠樽水
除飲食及零售業,酒店業亦須“走塑”,其中The Mira Hong Kong及沙田凱悅酒店已按新法例規定轉用非塑膠產品,例如以可回收的玻璃樽裝水取代膠樽裝水,或設置過濾飲水機供住客隨時使用;洗漱用品包括牙刷會改為竹柄,產品的包裝亦以紙代替塑膠。
香港酒店業主聯會總干事徐英偉認為,市場已有足夠替代品選擇,相信酒店業轉用非塑料用品的成本不會轉嫁消費者。 徐又指出,近年環保旅游文化盛行,類似“走塑”政策在各地相當普遍,不少外地旅客已習慣自攜洗漱用品,相信對旅客影響有限。
下載“走塑有賞”程序儲印花 “走塑”有優惠
不少商戶、食肆及外賣平臺積極鼓勵食客免取餐具或自備餐盒,作為消費者可把握機會自備餐具、容器和飲品杯,雙管齊下,實踐“走塑”生活。 環保署推出的“走塑有賞”應用有超過750間食肆參與,市民只需于指定商戶免取餐具或自備餐盒,即可儲印花換領食肆提供之飲品、小食或折扣券。
大家樂集團亦宣布推出減塑活動,包括將以8間分店作為“自攜杯”計劃試點,減少使用一次性即棄容器。 另外,集團又聯乘日本人氣卡通,推出限量版環保餐具套裝,借此鼓勵顧客自攜餐具。
本地免費租借可重用餐具容器服務日漸普及,用家只需將清洗好借用的餐具,退還到指定回收點,即可取回按金。 其中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 (WWF) 與foodpanda香港便開展可重用餐具回收先導計劃,提供8,000個可重用餐盒,用戶可于合作餐廳上選擇提供可重用餐盒的菜式,之后可歸還餐盒到回收點。
計劃去年底擴展至港鐵沿線,于香港站內設置自助借用機,額外供應2,000個可重用餐盒,站內10間食肆亦接受顧客以借用餐盒外賣,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環保餐飲選擇。
另外,啟德商場AIRSIDE與環保初創合作,免費為餐飲業商戶提供可重用外賣杯及餐盒,消費者只需成為會員即可經手機APP借用及歸還循環容器,可獲$2消費優惠及其他獎賞。
以上內容歸星島新聞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