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壓也要注意健康!內地一名30歲男子平日靠1種方法減壓,看似比吸煙飲酒更健康,沒想到竟因此引發“癌王”胰臟癌。有醫生提醒,這種習慣恐令身體慢性發炎,增加致癌風險。不少患者確診胰臟癌時已屬晚期,有12種征兆要特別留意,尤其是大便出1種變化時。
不煙不酒常肚痛 半年后確診胰臟癌
綜合內媒報道,內地一名30歲男子平日不煙不酒,近半年來卻經常肚痛,確診脂肪肝及慢性胰腺炎,更檢查出胰管結石。該男子到浙江省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做手術取出結石,并進行了磁力共振掃描、病理穿刺等各項檢查,結果卻顯示他患上胰臟癌。
常做1事減壓竟成胰臟癌元兇?
該院肝膽胰外科主治醫生楊祺俊了解后發現,該男子平日雖然不碰煙酒,也不接觸化學物品,但卻喜歡透過“吃”來緩解精神壓力。他尤其喜歡紅燒肉、炸雞、火鍋、燒烤等高脂油膩的食物,也喜歡榴蓮、蛋糕等高糖食物。他認為,暴飲暴食后,往往能帶來很大的精神滿足。
楊祺俊醫生表示,胰腺是人體的主要消化器官,它分泌的胰液含有各種各樣的酶,可以消化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但暴飲暴食會刺激胰液的大量分泌,使胰管內的壓力突然增高,引起胰腺腺泡破裂。當消化酶進入胰腺和周圍組織,則會消化這些組織,進而導致胰腺受損和發炎。長期的慢性發炎刺激,就可能導致胰臟癌。
吃太飽易早死?研究揭最佳食量
2019年,一篇于期刊《Nature Metabolism》發表的實驗研究發現,適當少吃點可以極大地延長壽命,并改善代謝健康。相反,如果長期吃得太飽會影響代謝健康、增加死亡風險。
研究人員對800只成年老鼠進行實驗,改變它們飲食習慣,并進行觀察。結果發現:
· 從“限制飲食”轉換到“隨意飲食”的老鼠,牠們的肚子越來越脹,死亡率也急劇增加。
· 從“隨意飲食”轉換到“限制飲食”,進食量減少40%(相當于六分飽)后,老鼠的代謝功能有所改善,壽命也大大延長。
胰臟癌6大癥狀 大便現1特征恐中招
根據香港醫管局資料,胰臟是一個位于腹腔深處的腺體,主要功能是分泌消化酶幫助消化,以及制造胰島素調節血糖。胰臟癌的成因仍未完全明瞭,有可能是胰臟的細胞變異增生。
大部分的胰臟癌指的是來自胰管上皮細胞的腺癌。如果出現以下征狀,可能是患上胰臟癌:
· 上腹部出現與飲食無關的持續疼痛,并會反射至背部
· 食欲不振、惡心、嘔吐、消化不良、腹脹等腸胃障礙現象
· 出現黃疸、皮膚搔癢、大便呈陶土色
· 體重短時間內銳減
· 上腹部出現固定、堅硬的腫塊
· 腹水
胰臟癌患癥較常出現的并發癥如下:
· 黃疸
· 疼痛:當腫瘤擴大壓迫神經,腹痛會加劇
· 嚴重體重下降,進食情況差的病人可能需要鼻胃管喂飼或靜脈輸入營養補充品
胰臟癌10大風險因素 愛吃肉更高危?
醫管局指,胰臟癌是入侵性強的癌癥,由于在胰臟的惡性腫瘤位置隱蔽,初期病征并不明顯,因此不少病人到了癌癥晚期才察覺患病,影響生存率。即使可以進行手術切除,復發的風險也比一般癌癥高。
除了較常發生于65歲以上人士身上,以下10類人風險也較高:
· 種族:黑人的風險較高
· 性別:男性比女性有更高風險
· 吸煙:吸煙者比不吸煙者患上胰臟癌的機會高出大概2至3倍
· 糖代謝異常:糖尿病可以增加患上胰臟癌的風險
· 超重:超重的人有較大風險
· 飲食:長期過量進食動物脂肪和少吃蔬菜和水果會較易患上胰臟癌
· 化學品:長期接觸殺蟲劑后、石油或染料
· 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患上胰臟癌的機會比非患者高出2倍
· 遺傳性胰臟炎:遺傳性慢性胰臟炎會增加胰臟癌的機會,但非常罕見
· 慢性胰臟炎:常與胰臟癌一同發現,但不一定是導致胰臟癌的原因
更多防癌資訊,盡在星島環球網:
以上內容歸星島新聞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