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11日報道,美方將關稅作為實施極限施壓武器,中方該怎樣做好自己的事情?學者專家就應對貿易戰沖擊,宏觀政策如何提速加碼?提振消費、擴大內需,政策工具的力點在哪里?各級政府該如何精準幫扶受關稅沖擊影響較大的行業和企業?中國外貿應對風險挑戰的信心底氣來自哪里?等問題,帶來分析解讀。
▲關稅沖擊下,中國外貿應對風險挑戰的信心底氣來自哪里? 央視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張斌表示,最近資本市場出現大波動,首要策略是穩定資本市場信心。應對貿易戰沖擊,大概分三類:
第一類,穩定總需求政策,主要是逆周期的政策工具,包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更加給力。穩住宏觀經濟大盤,也穩住就業。
第二類政策,帶有一些結構性特征。有些企業可能要轉型、變化出口目的地、變化產品服務、甚至從服務外需轉向服務內需,企業需要很多調整。政府會配合幫助這些企業,做結構類轉型。
第三類,紓困政策。要未雨綢繆,對于受到影響和沖擊較大企業和勞動者,政府應幫助渡過難關。
張斌指出,現在關稅沖擊有新壓力,擴消費和擴投資都很重要。擴消費,最重要是提高收入,有錢自然愿意花錢;擴投資,特別是私人企業,營利低就不愿意投資,要提高企業營利,關鍵是需要宏觀政策工具發揮最大作用。
貨幣政策方面,更積極地降息降準。降息可以非常有效地降低企業債務端成本,提高企業資產端估值。財政政策也非常重要。政府多花錢,非政府部門收入就增加了。
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院長桑百川稱,美國“對等關稅”變局下,宏觀政策和一系列穩外貿、促發展政策措施,應適當調整,更大力度關注大陸經濟循環,打通大陸市場流通過程一些堵點、卡點。特別是幫助外貿企業內銷,促進內外貿一體化過程中,更好地實現內外貿規則標準對接。
怎樣將國際標準轉化為國內標準,將外貿規則與內貿規則有效對接,都要做好。另外,幫外貿建立行銷管道、行銷平臺,讓轉內銷能進超市、市場、平臺,有效化解金融風險、融資難點,開發保險品種,都是穩步推進內外貿一體化需解決消化的一些困難。
桑百川指出,中國對于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早有考量,最大底氣在于中國龐大市場規模優勢。同時,人均收入水準提高,消費能力逐漸穩定提升,也是國內大市場穩健發展重要保障。另外,人口資源優勢正轉化為創新優勢,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也會為經濟發展提供更多亮點。

- 關稅戰︱外交部毛寧發毛澤東影片,“他們要打多久,我們就打多久” 關稅戰硬杠中國,CNN分析:特朗普恐打不贏 紐約時報:特朗普大范圍的加征關稅和不確定性,讓企業失去了將供應鏈移出中國的動力 鋼鐵大王︱郭從愿生前疑受酷刑,傳綁匪操普通話或涉租務糾紛 特朗普為何暫緩“對等關稅”?債市混亂、財經大咖示警成關鍵 罷免二階連署跨越門檻,羅智強曝內部民調實情吐一大隱憂 關稅戰︱中國生產商美國圣誕訂單歸零,廠家:誰也逃不掉 白宮:對中國征收總關稅已達145%,疊加之前打擊芬太尼20%關稅 關稅戰?拆局︱美國“招數”分化對手孤立中國,未來三個月是關鍵? 反擊關稅戰,前臺灣“立委”蔡正元:大陸出“這猛招”美國才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