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美國總統羅斯福在國會發表演說,動員全國支持反法西斯戰爭,堅決反對孤立主義。他強調,美國無法將自己鎖在“古中國城墻”之后,并成功帶領國家走向與世界更緊密的連結,最終奠定戰后美國領導全球的地位。然而84年后,特朗普總統正走上與羅斯福背道而馳的道路,系統性地切斷美國與世界的連結,引發內部警訊與外部疑慮。
▲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于2025年5月15日(星期四)在卡達多哈出席商業圓桌會議期間比手勢。(圖/美聯社)
據《中時》綜合報道,特朗普的外交政策不僅是戰略轉變,更是一場全面決裂:他將盟友視為對手,接連退出多項涵蓋衛生、氣候變化等領域的國際協議,對移民實施嚴厲限制,推動驅逐與禁令,甚至試圖廢除出生公民權;關稅政策動搖全球貿易體系,對外援助與民主支持計劃幾近終止,科研預算削減使國際合作全面倒退,國務院人力與文化交流項目規模驟減。如今象征孤立主義的邊境高墻仍在修建,而全球對美國的信任則正在瓦解。
經濟影響已逐步顯現。觀光客因擔憂美國威權化而卻步,訪美人數驟減12%,預估將導致高達900億美元損失與數萬個就業機會流失;關稅與移民政策亦推高物價、壓低生產力,國際學生的流失恐危及每年440億美元的產值;加密貨幣詐騙、社群媒體的市場擾動、對法治基礎的破壞,亦削弱了美國作為投資對象的可信度。
當美國將外交關系當作“保護費”交易,一種更深層的資產正在流失,那是盟友長期對美國秉持法治、人道與多元價值的信任。這種崩解不僅對外造成連鎖反應,也對美國自身造成傷害,重演英國脫歐的困境:經濟停滯、國際影響力下滑與政治極化加劇。
亞利桑那州民主黨眾議員史丹頓指出,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嚴重傷害了盟友對美國的信任。夏威夷州眾議員德田也引用調查指出,48%日本民眾不再相信國際社會能依靠美國,77%懷疑美國會在危機中出手協防。
白宮印太事務協調官坎伯則坦言,中國正積極拉攏東南亞國家,而美國傳統盟友如今“有些迷失方向”。
面對美國外交信任危機,分析人士認為,拜登政府試圖強調“美國歸來”的主張,或許過于天真。許多批評者指出,真正的解方不在于回到過去,而在于重新定義美國與世界的關系——以多元開放、制度正義與國際責任為核心,重建國際信任與道德領導。
正如羅斯福所言,美國的偉大不在于封閉,而在于其獨特性所帶來的開明性。若執迷于狹隘的“美國優先”孤立主義,美國不僅將失去作為世界精神象征的地位,也可能最終被文明進程所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