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華盛頓郵報》取得的政府文件揭露,特朗普試圖將關稅化為多功能“外交瑞士刀”,用途超越削減貿易逆差,并延伸至國防、能源與環保等領域。文中稱,美國有意要求臺灣、韓國增加擴大軍購、調整軍事部署,同時影響國際組織表決,甚至為特定美企爭取優惠。
▲圖為美國海軍陸戰隊員參與韓美聯合軍演。(美聯社)
美國國務院和貿易代表辦公室今年第1季與18個主要貿易伙伴談判前,準備長達8頁的“補充談判目標”清單,企圖在協定附加一系列“傳統上不曾出現的條件”。據悉,清單上包含其他部會向貿易代表提出的建議,另有手寫注釋證明該文件在5月初所使用,但無法確認后期是否討論過內文條款,尤其美韓雙方說法有所出入。
文件顯示,美方有意要求臺灣、韓國、印度、印尼增加軍購。根據美韓協議草案,美方曾要求韓國將國防支出從GDP占比2.6%提升至3.8%、額外分攤10億美元駐韓美軍經費。
文件同時揭露,美方計劃利用貿易談判影響國際環保政策。國務院曾建議,在協議中要求貿易伙伴于國際海事組織投票時,否決減少大型貨船溫室氣體排放的議案,借此維護美國航運及化石燃料產業利益。
特朗普政府亦試圖借談判圖利特定企業。例如在以色列,美方要求以國政府勿推動可能迫使雪佛龍出售海上天然氣田的政策;在非洲萊索托,美方尋求為再生能源公司OnePower提供長期稅務優惠,并協助馬斯克的“星鏈”免除當地營運前的實體地址登記要求,引來當地媒體的高度質疑。
特朗普曾多次公開將貿易與其他問題相互捆綁,例如用關稅施壓哥倫比亞接收被驅逐的移民,或要求巴西政府撤回對前總統的訴訟。但學界認為,將國安與商業要求納入貿易談判可謂史無前例。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經濟計劃主任勒克(Philip Luck)分析,將國安與經濟利益掛鉤,或許能解釋為何多數國家未對美國加征關稅采取報復行動,因為“他們擔心這不僅是經濟之爭,更擔心美方會升級到軍事或地緣政治層面”。
編輯︱楊睿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