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容易引發不少健康問題!臺灣一名醫生曾重達185磅,靠3招減肥,1年激減40磅,更擺脫脂肪肝及高血壓,連身體年齡也年輕了11歲!他表示,首先要戒吃1類食物,因比油脂更易致肥。
減肥 | 1年減40磅脂肪肝消失年輕11歲
綜合臺媒報道,臺灣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肝膽腸胃科醫生梁程超在約10年前,體重一度胖至84kg(約185磅),BMI也高達28,更驗出中度脂肪肝及高血壓。
他反思原因,估計是工作太忙且飲食不節制,為求增加飽足感而吃很多飯、面或面包,并因為覺得水果健康,吃了不少。 因工作緣故,需要久坐的他,缺乏運動,久而久之削弱了代謝功能,導致腰圍也越來越粗。 其時還不到50歲的他,測量身體年齡時發現,竟是53歲。
梁程超醫生參考不同減肥法和其他醫生的著作,找到了一種執行起來不困難、有效減肥、能吃得飽,而且有科學理論支持的方法。 實行了一年后,他的體重從84kg降至72kg,不只體重沒有反彈,中度脂肪肝也完全消失,連控制血壓的藥物也可以停掉了,身體年齡比減肥前測量的更年輕了11歲。
減肥 | 公開瘦身3大秘訣 先戒1類食物
梁程超醫生在YouTube頻道《醫NOTE》分享減肥訣竅。 他提到,造成肥胖的原因有很多,不少情況都是因為荷爾蒙影響脂肪細胞,最關鍵的荷爾蒙就是胰島素。 當身體分泌過多胰島素時,脂肪就會堆積起來,變得不易分解。 因此,若想改善肥胖問題,首要是降低胰島素過度分泌的問題。
減肥方法 | 1. 飲食減糖
減糖原因
糖類是造成胰島素分泌過量的最主要原因,特別是果糖和精制碳水化合物。 糖類在消化吸收后形成葡萄糖,胰島素會把過多的葡萄糖轉化成脂肪。 果糖只能由肝臟代謝,轉化為三酸甘油酯、尿酸和膽固醇,容易導致脂肪肝,身體也因此更容易有胰島素阻抗問題。
攝取過多精致碳水化合物,身體為了壓低血糖,也會增加胰島素分泌。
建議:
避免喝含糖飲品和果汁,控制吃水果的份量。
控制白飯、面食、面包等精致碳水化合物的份量。
尤其是餅干、蛋糕等零食,制作時更可能會加入果糖,更容易導致胰島素的過度分泌。
減肥方法 | 2. 改變吃飯進食次序
更改次序原因:
吃飯進食次序對減肥和控制血糖都很重要。 碳水化合物會造成血糖上升,因此如果先吃飯或吃水果,就容易令血糖飆升。
建議:
按照“水、肉、菜、飯”的順序進食,更有效穩定血糖,避免胰島素過度分泌。 先吃肉類和蛋白質,可以增加飽足感及促進脂肪分解。 之后吃大量蔬菜,最后才吃碳水化合物和水果。
減肥方法 | 3. 運動
運動原因:
單靠飲食控制,只能達到80%的減肥效果,剩下就是運動發揮作用。 運動并非只為了消耗過多的卡路里,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肌肉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避免出現胰島素阻抗,增加肌肉量和肝糖儲存量,提高代謝率,持續有更好的減肥效果。
建議:
忙碌的上班族可進行“高強度間歇訓練”,不用花很多時間,而且在家里就做到,有效燃燒全身脂肪; 至于體重較高或年紀較大的人,則可選擇超慢跑,適合各個年齡層進行,既能增肌減脂,又能活化線粒體功能。
脂肪肝6大征兆最常見
根據香港衛生署資料,脂肪肝(或脂肪性肝?。┦侵赣羞^多脂肪在肝細胞內聚積,形成原因與肥胖、胰島素耐受性、糖尿病、高血脂和高血壓有密切關連。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指一系列與肝臟細胞積聚過多脂肪(超過肝臟容積的5%)有關的肝臟疾病,其脂肪積聚的成因與飲酒過量或其他繼發性因素(例如藥物或先天性代謝缺陷)無關。
脂肪肝6大常見癥狀
食欲不振
惡心
嘔吐
右上腹不適
疲勞
如果病情嚴重時,可能導致肝臟發大
預防脂肪肝惡化 6招護肝防肝硬化肝癌
若不及時改善,脂肪肝可演變為肝纖維化、肝硬化,甚至是肝衰竭或肝癌。 衛生署建議,實踐以下健康生活模式,對于保護肝臟、預防肝病十分重要:
維持適中的體重和腰圍
保持均衡飲食
多進行體能活動
避免飲酒
不吸煙
維持適中的血糖、血脂和血壓水平
更多健康資訊,盡在星島環球網:
以上內容歸星島新聞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