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oo0oo"></li>
  • <li id="oo0oo"></li>
  • <li id="oo0oo"><tt id="oo0oo"></tt></li>
    <li id="oo0oo"></li>
  • 看頸部5大變化自測健康,皮膚有1特征是高血壓/高血脂?

    發布時間:2025-01-16 14:01

    頸部有眾多重要組織,包括甲狀腺、喉嚨、氣管、食道、淋巴、神經。有醫生提醒,若頸部出現5種異常的變化,很可能是各個器官組織發出的警號,甚至是患癌征兆!

    1

    看頸部5大變化自測健康 頸腫代表什么?

    根據媒體《生命時報》報道,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劉天潤醫生和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高登峰醫生講解指,發生在頸部膚色、肌肉、外觀等的變化,反映身體健康處于什么狀態,有機會是哪些疾病的征兆。

    1. 頸部膚色變化

    劉天潤醫生表示,除非因為日曬,否則頸部皮膚不應與其他部位有明顯的色差。如果頸部膚色變黑或有紅疹,有機會是代謝或免疫系統方面的問題,例如:

    黑色棘皮癥,特征包括頸后皮膚變厚及粗糙,呈現暗灰或深褐色,腋下和膝蓋也瘀瘀黑黑的,像是洗不干凈一樣。 此癥常見于肥胖人士,通常與代謝紊亂、高血脂、高血壓、胰島素阻抗等問題相關,在腎病、腫瘤、皮膚病等患者身上也可能出現。

    紅斑狼瘡癥、皮肌炎等疾病風濕免疫疾病患者,頸部皮膚會出現淡紫、紅色的水腫性紅斑或皮疹,并有發熱和紅腫,也會出現關節痛。

    2. 頸梗膊痛(肌肉僵硬疼痛)

    劉醫生表示,若頸部變得不靈活,活動時有明顯痛楚,問題可大可小,有可能是以下原因引發:

    長時間看手機或伏案工作的“低頭族”固然容易出現頸緊和僵硬,突然大力扭動頸部導致“chok親”也會導致疼痛。

    除了肌肉勞損和拉傷,頸梗膊痛也可能是更重大健康問題的征兆。 例如頸椎退化,如果頭頸往前伸時痛楚加劇,向后仰時卻有所紓緩,伴隨頭部轉動的范圍縮小,以及上肢出現放射性麻痹感,就要小心頸椎問題。此外,腦膜炎、腮腺炎等頭部感染疾病,也可能引發頸緊膊痛,兼出現發燒、頭痛、惡心等癥狀。

    不良睡眠姿勢或枕頭不適合,容易令人落枕,一側頸部活動會受限制,但頭部姿勢相對正常,且在幾天內就會恢復正常。如果持續性出現痙攣性斜頸,而且情況逐漸加劇,就要小心腦出血、顱內感染等神經系統問題。

    3. 頸部腫脹

    劉醫生表示,甲狀腺、咽喉、食管等組織都集中在頸部,如果發生病變則可能出現體積增大的癥狀,導致脖頸腫大。 例子如下:

    甲狀腺腫大,可能與甲狀腺功能亢進、結節、腫瘤、甲狀腺炎等問題有關,留意腫塊會隨吞咽動作上下移動,建議及時檢查找出確實病因。耳后和頜下有著密集的淺表淋巴結。 如果周邊的器官組織發炎,例如牙齦炎、扁桃體炎等,就會出現淋巴結腫大、疼痛和吞咽困難,是發揮免疫作用的征兆。

    劉醫生建議,平日可以自行檢查甲狀腺和淋巴結,如果發現異常,務必及時就醫:檢查甲狀腺時,可用手指觸摸喉結區域,觀察是否有異常腫塊,并感受吞咽時會否有不適、疼痛或異物感。至于檢查淋巴結時,可用指腹輕輕按壓耳后和頜下,感受有否壓痛。

    他提醒,有痛感的淋巴結腫大,觸摸到清晰的邊界、質地較軟且可以推動,情況相對安全;但如果淋巴結無痛,摸起來感覺粗糙和邊界不清,且一直在增大,則有機會是腫瘤淋巴結轉移、淋巴瘤或血液系統疾病的癥狀。

    4. 頸血管腫脹

    高登峰醫生指,正常人在站立或坐位時,頸部靜脈頸和動脈都無法通過肉眼看到,如果發現異常擴張或搏動,很大可能是心血管問題的跡象:

    首先是頸靜脈血管,如果身體半臥、呈30至45°時,可以看到明顯凸起的頸靜脈,即為“頸靜脈怒張”,反映靜脈系統壓力大,血液無法充分回流,因此積聚在頸部,常常預示著右心衰竭、心包積液等疾病。

    至于頸動脈,正常只會在劇烈活動后,微微觀察到頸動脈的搏動。若處于平靜狀態,仍出現明顯搏動,常見于主動脈瓣關閉不全、高血壓、甲亢或嚴重貧血患者身上發生。

    高登峰醫生建議,如果要檢查頸部血管狀態,可平躺下來觸摸頸部區域,感受有沒有異常擴張或強烈搏動感,但由于頸部動脈和靜脈位置相近,一般人可能無法自己判斷,若有懷疑應及時就醫,進行超聲波、心電圖或驗血等檢查以確認情況。

    5. 頸部變粗

    高登峰醫生表示,健康成年男性的頸圍不超過38cm,成年女性不超過35cm,為之正常。 頸圍變大,意味著頸部脂肪堆積過多,也與全身肥胖相關。如果不及時改善體重,會大大增加各種疾病風險,例如引發睡眠窒息癥,以及增加患上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風險。有多項研究表明,頸圍增加與高尿酸血癥和糖尿病的發病率相關。

    如何準確測量頸圍?

    高醫生表示,站立或坐于椅子上都可以,保持呼吸平靜,直視前方,在喉結下方到低頭時手能摸到頸椎最突出的位置,用軟尺繞1圈。 建議每月測量1次,并記錄結果。

    另外,如果頸圍增加,但仍未超標,通過調整生活習慣,包括多吃新鮮蔬菜果,少吃高糖、高鹽、高脂肪食物。 每周進行1至3次30分鐘左右的有氧運動,并且減少久坐時間,都有助改善情況。 如若頸圍已經超過正常標準,則應盡快就醫檢查。

    更多健康自測,盡在星島環球網:

    看腳7大征兆自測健康風險,腳癢是肝出事?

    害怕社交突恐懼不適是患焦慮癥?自測焦慮癥6大征兆

    2動作自測“老人體質”,研究揭挑戰失敗,6年內死亡率高7倍

    自測肝病3大臉部征兆,醫生教5招護肝排毒

    醫生教摸7部位自測血管健康,按肚臍知猝死風險?

    以上內容歸星島新聞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引用。

    熱門文章
    久久五月综合婷婷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