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洗澡后,為何皮膚特別干燥痕癢?潤膚膏選哪種最好?有醫生教4招保濕,洗澡時水溫勿超某個溫度,否則會加重皮膚不適癥狀。香港冬天天氣變化大,有時氣溫驟降,有時則日夜溫差大,皮膚也難適應。容易出現什么皮膚問題?
皮膚干燥痕癢 易引發濕疹
重癥科醫生黃軒在其Facebook專頁發文指,冬天天氣寒冷時,皮膚容易因出汗和皮脂分泌減少,使皮膚的天然屏障變得容易受損。若洗澡太頻繁、用力搓洗或使用清潔力過強的沐浴產品,會進一步破壞皮膚表層的皮脂膜。
黃醫生指,由于冬天氣溫低,新皮脂的分泌需要更長時間來恢復。這段的時間皮膚容易出現干燥、痕癢和脫屑,甚至會引發“乏脂性濕疹”。
什么是“乏脂性濕疹”?
這種濕疹在醫學上被稱為“缺脂性皮炎”(asteatotic dermatitis),又名乏脂性濕疹(asteatotic eczema)、老年性瘙癢癥(senile pruritus)或冬季型瘙癢癥(winter itch)。這屬于一種慢性和復發性的皮膚疾病,通常較高機率發生于女性和長者身上。
根據一項在《PubMed》發表的研究,“乏脂性濕疹”與以下兩大原因有密切關聯:
· 皮脂分泌減少
· 皮膚屏障功能損害
冬天4招保濕護膚 潤膚膏選這3成分
如何避免冬天洗澡后皮膚干燥痕癢?黃醫生列出以下4種方法保濕護膚 ,有助避免皮膚受損,并紓緩皮膚干燥痕癢癥狀。
1. 控制洗澡時間與水溫
· 不要洗太久、搓太狠。
· 相關研究1:水溫不宜超過攝氏40度,防止皮膚角質層受損,而導致干癢等不適癥狀。研究結果于2022年在《Jouranl of Cliniacal Medicine》發表。
· 相關研究2:冬天洗澡時間,建議控制在5至10分鐘;泡澡則不要超過 20 分鐘,以免皮膚過度脫水和出現胸悶、供血不足的情況。研究結果于2021年在《Skin Reseach and Technology》發表。
2.選擇溫和的清潔產品
· 皮膚較干燥的人士,應避免使用清潔力過強的皂基沐浴露,建議選擇滋潤型和溫和型沐浴露。
· 若需要每天洗澡,有時可以無需使用沐浴乳,只用清水沖洗即可。
3.洗澡后立即保濕
多項研究指出,使用含有以下成分的產品,能有效緩解皮膚干燥及痕癢:
· 甘油(Glycerol):在皮膚中可作為保濕劑的來源和功能,能改善皮膚屏障功能并減少水分流失。相關研究結果于2008年在《The British Jouranl of Dermatology》發表。
· 尿素(Urea):可在治療干燥皮膚狀況中的使用,有效增加皮膚含水量,改善干燥和痕癢癥狀。相關研究結果于2021年在《Dermatol Ther (Heidelb) 》發表。
· 神經酰胺(Ceramide):研究顯示,含有神經酰胺等皮膚相似脂質的乳霜與凡士林在修復受損皮膚屏障方面的效果,結果顯示乳霜更有效地恢復皮膚功能。相關研究結果于2000年在《Acta Derm Venereol》發表。
黃醫生建議,這些產品可在洗澡后3分鐘內,即皮膚仍濕潤時立即涂抹,效果最佳。
4. 減少洗澡頻率
· 在干燥寒冷的冬天,大部分人可以每2至3天洗一次澡,尤其是高風險人士。若因運動或其他原因,仍需每天洗澡,也應注意縮短洗澡時間和及時保濕。
5類人忌頻繁洗澡 皮膚恐更干更痕
黃醫生指出,在冬天洗澡后,皮膚特別容易出現過度干燥和痕癢的高風險人士有以下5類。
1. 長者
· 原因:隨著年齡增長,皮脂腺活性降低,皮脂分泌減少,皮膚屏障功能逐漸減弱,容易導致皮膚干燥。
· 相關研究:有研究顯示,老年人在寒冷干燥的冬天更容易發生缺脂性皮炎或冬季型瘙癢癥。
2. 濕疹患者(異位性皮膚炎)
· 原因: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皮膚屏障功能較弱,冬天常因水分流失率高和外界環境變化,而加重皮膚干燥和痕癢,而導致皮膚損傷。
3. 肌膚干燥或敏感性皮膚人群
· 原因:這兩類人群容易在冬天出現皮膚不適,干性皮膚缺乏足夠的皮脂和天然保濕因子,而敏感肌則容易受外界刺激影響,進一步引發干燥和痕癢。
4. 慢性疾病患者
· 糖尿病患者:容易因血液循環不良及神經損傷,導致皮膚干燥。
· 腎功能不全患者:因尿毒素積累,而影響皮膚屏障,導致干燥和痕癢。
5.長期暴露于干燥環境的人群
· 原因:經常在低濕度環境,例如冷氣房或戶外寒風中,皮膚水分蒸發加速,導致干燥加重。
如何改善皮膚干癢問題?
黃醫生提出4大護理措施,讓以上人士有效降低冬天洗澡時皮膚干燥和痕癢的風險:
1. 減少洗澡次數,避免過熱的水溫。
2. 使用滋潤型的無皂基清潔產品。
3. 洗澡后立即涂抹含有神經酰胺、尿素或甘油的保濕產品。
4. 維持室內濕度在40-60%。
黃醫生提醒,冬季氣候干燥,皮膚的防御能力容易下降。除了減少過度清潔,還應注意補充飲食中的不飽和脂肪酸,例如魚油和堅果,并保持室內濕度,有效預防皮膚干燥和痕癢問題。
更多健康資訊,盡在星島環球網:
常吃1種“健康”食物,48歲女患脂肪肝,保健品這樣吃也中招?
資料來源:重癥科醫生黃軒(獲授權轉載)